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食戒单中其中一戒是戒火锅。
袁枚的理由是:“冬天请客,大都习惯用火锅,那火锅在客人面前沸腾翻滚,已经令人生厌;而且菜品不同,火候不一,有的适宜文火,有的适宜旺火,该撤火时撤火,该添火时添火,一点差错也不能出现。”
袁枚说:“现在统统用火锅来乱煮,菜的味道还有什么可尝的!最近有人用烧酒代替炭,以为找到了好办法,却不知食物经过多次沸煮总要变味。”
从字面上看,袁枚叫喊着要戒的火锅,其实只是“暖锅”,即把不同食材一锅煮熟后,倒入底下燃炭或烧酒的暖锅。所以食物会多次沸煮,而非我们现在所见的边烫边熟边吃的火锅。
当然,不根据食材的特性,在同一火候下一锅煮的方式确实该戒,但是火锅在人面前沸腾翻滚,人围着火炉,涮三五盆肥牛羊片,寒气便会在这一锅热气中散尽了,舒服、暖和。不知厌从何来?
火锅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三国或隋炀帝时代的“铜鼎”,有人说是东汉出土的“斗”。也有人说它是成吉思汗发明的,比如现在最出名的涮羊肉。
在清代宫廷火锅保留了纯正的东北味儿。辽宁地方志《奉天通志》中记载,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着炭,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吃火锅“兼备参筋,佐以猪、羊、牛、鱼、鸡、鸭、山雉、虾、蟹等肉”,与今日炭烧铜火锅无异。
说到火锅,当然以重庆、四川为正宗,火锅来到广东便称“打边炉”。就算口味清淡不嗜辣的广东人,一打起边炉来,也要弄成两锅汤底,一边川味,一边粤味。这边是辣椒、花椒等香辛料在红油内翻腾,麻辣鲜香;另一边取清汤淡素,滋补药材,滋味悠长。用鲜鱼活虾肉类及各种蔬菜,按各人口味,各取所需。边涮边吃,美其名曰为“鸳鸯火锅”。
无论是定义为麻、辣、烫、鲜、香、和的重庆火锅,还是要求食物生猛,求食物原汁原味口味鲜甜的广式打边炉,都讲究不同食材分门别类地下锅烫涮,烫涮的时间也不同。
比如,重庆火锅烫毛肚,夹一片毛肚投入翻滚的红色波涛之中,默念口诀:上三下,下三下,左三下,右三下,就吃得了。粤式火锅也是一见食物转色便捞起食用,尤其是上好刀工切就的薄如纸片的各色鱼生刺身。
现在,有的餐馆还会在锅上设计时功能,餐桌上另贴一提示如肉类要煮多少分钟,海鲜又要多少分钟,以防食物过熟,影响口感。
两地都是先荤后素,一般在肉吃得差不多时,才把平菇、黄豆芽、大白菜、豆皮这些裹油拖味的素菜倒进去,并舀上一碗白米饭来圆满收场。
如今,大江南北,一年四季,各种火锅不断,火锅的容器、制法、调味,已经历千年演变,创新的食法也日新月异。可以说,火锅饮食其实已成为一种时尚,势不可挡。
袁枚的教导要“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不过,吃火锅不仅吃味道,同时吃人气、吃热闹,三五知已,围炉而坐,即是如此。这样的火锅当然戒不得。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