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诗》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首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诗。
本单元以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定位了单元的人文主题:理想和信念。
单元语文要素有三条:1.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习作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
纵观本单元所安排的4篇课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16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单元篇章页文天祥的经典名名句到每首诗,每篇文章所诠释的内容都无一例外与“死”有关——这里的“死”是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了正义和信仰的舍身取义。而且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的抒发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有的追忆了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有的阐述了革命志士共同的理想与信念,从不同侧面展开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与之前的教材相比,今年的教材最大的改变,除了把《金色的鱼钩》换成《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之外,还把第4单元原本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改为一个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从这一改变当中,我们应该读到的编者意图是: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课堂内外的立体式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编排的前两个语文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围绕这两个要素教材也设计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练习。《十六年前的回忆》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并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引导学生从神态和言行描写中体会董存瑞的可贵品质。《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并借助“阅读链接”理解课文的关键句。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第2题要求学生能品读语句,通过外貌和神态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本单元课文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障碍,综合运用学过的一些方法,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本单元所安排的“综合性学习”是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展开的。这个活动和单元主题密切关联,能加深学生对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体验。
本单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五个问题:
一、本单元课文都有鲜明的主题思想,体现了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是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依托。教学时要注意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的基础上真切感受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了解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贴标签也不能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架空分析,喊口号,讲大道理。
二、本单元课文讲述的故事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借助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注重资料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不仅能根据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还能筛选出对理解人物形象有帮助作用的资料。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深入理解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要随着学生阅读理解的推进,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类型的资料。课前,引导学生查阅时代背景资料,了解人物所处环境;课中,查阅人物的相关事件资料,加深对人物品质的体会;课后,可查阅革命时期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资料,丰富对革命英雄人物的认识。
三、本单元课文文体多样,可针对文体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人物回忆性散文,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课文脉络,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品质。《为人民服务》是一篇议论式的演讲稿,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的文本特点。此外,本单元有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学时应抓住核心问题,突显重点,大胆取舍,长文短教。
四、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之前都学习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的需要查阅资料,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描写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人物品质。让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方法,在自主阅读理解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五、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了整个单元的学习,教师要注意统筹安排,合理规划活动进程,引导学生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其中第10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三位诗人借咏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咏物诗往往托物言志,关于咏物诗的教学,我们需要找到“物”和“人”之间的契合点,架设“物”和“人”之间的桥梁,探寻“物”和“人”之间的共性,这样才能抵达诗的核心,即对“志”的理解。
如何打通“物”和“人”之间的联系,一般需要借助课外资料。“知人论世”“以诗证诗”不仅是一种读诗方法,更是一种实用的教学策略。
例如《马诗》,这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一首(像这种同一主题写了很多的诗也叫组诗,比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也是组诗),在这首诗中,此马非凡马。马在中国文化的独特象征和寓意是:能力、人才。所以此诗是用比兴法通过咏马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时的感慨与愤懑。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不仅能从诗的字里行间读到诗人渴望被人重用,一展抱负、思战建功的强烈感情,而且从李贺早年写下的诗句当中,依然能够他想施展自己才华,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可惜天不随人愿,他因犯“嫌名”,而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孤愤忧郁,英年早逝,满腔抱负,付诸东流,令人叹惋。
虽然我们的古诗教学不受单元语文要素的限制,但“知人论世”“以诗证诗”却的确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和策略,而做到这些是必须要借助课外的资料——与单元语文要素第2条“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不谋而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