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魂
魂,人之精神也。
《左传昭公七年》说: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太平御览》认为:人之精气曰魂,形体曰之魄。
由此可见,人不能丢了魂。人若丢了魂,就像房屋没有了脊梁。
奶奶带孙子学走路,孙子不小心仰面倒地,奶奶马上把孙子扶起。一手扶住孙子,一手使劲拍打孙子头部着地处,每拍打一下,嘴里高声唱到:宝宝,不怕;宝宝,不怕。随着唱声,拍地的那双手从地面拉到孙子的后背,反复拍打,连唱数遍。
如此,孙子吓掉的魂就会重新回到体魄里来。
农村里孩子虽不娇贵,但若是遇到了丢魂的事,做母亲的也不敢有半点粗心大意。
农村孩子多,大小孩看小小孩,像猫衔老鼠一般。小小孩在外摔跤了,大小孩衔着嗷嗷痛哭的小小孩回家。做母亲的放下擀面杖,从厨屋里走出来,来不及洗掉手上沾着的湿面,在围裙上胡乱地擦一把,马上接过小小孩,让大小孩带路,回到小小孩摔跤的地方。
按照大小孩指认的地点,母亲蹲下身来,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拍地,同样一边唱着“宝宝,回家来;宝宝,回家来”,一边用拍地的手拍着孩子的后背。连唱三遍,站起身,不停地拍着孩子的后背,不停地唱着,头也不回地快步赶回家。
据说,在这一段路程中,做母亲的既不能回头,也不能说话,只顾低着头,一边走,一边唱着、喊着。这样,孩子的魂才会被喊回家。
小时候,每到暑假,三、五个小男孩总是相邀到大人看不见的远离村庄的河塘里去洗澡,呛水被淹的事时常发生。
一次,同村伙伴二尿子被淹了,被我们几个手忙脚乱地打捞上来后,恰遇邻村一“老把式”赶牛耕地到塘边;“老把式”看到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二尿子,二话没说,卸下耕犁,把二尿子抱到牛背上,顺头朝下,让我们几个光腚孩扶头的扶头,拽脚的拽脚,牵着老牛在田地里来回走。走着走着,二尿子哇地一声吐出来一滩水;之后,慢慢地苏醒过来。
二尿子被送回家后,他奶奶从家里找出搂麦的竹筢子,拿了身二尿子的衣服,扛着筢子来到水塘边。她把衣服摊开,铺在竹筢子上,就从二尿子被捞出的那地儿开始,拉着筢子,嘴里不停地喊道:尿子,回家来;尿子,回家来。
从水塘到家有二里路,裹着小脚的奶奶,走一步颠一颠,筢子在土路上被土疙瘩拌得直摇晃,唯有二尿子的衣服紧紧地贴服在筢子上,一动不动。看来,二尿子的魂已经藏在衣服里了。
二尿子的奶奶给二尿子叫魂,一村人都知道了。小孩不敢说话也不敢张扬,默不作声地跟在筢子的后面;妇女抱着孩子远远地站在路边的田地里张望;老年人从自家低矮的土夯墙里探出头来。大家都不作声,连呼吸的气息都减弱了许多。
二尿子的奶奶明显体力不支,小脚儿难以承受笨重的身体,几次险些摔倒,但她有灵魂在,魂儿成了她的精神支撑。她东倒西歪地拉着筢子,扯着沙哑的嗓音一路喊着,走进了村庄,走过了一座座低矮的土夯墙院,走到了她的家。
二尿子的魂儿被奶奶喊回来了,二尿子安然无恙。
我工作以后,娘在城里给我照看孩子,孩子在马路上被车辆刮倒了,有惊无险。娘知道后放不下心来,城里找不到筢子,她找了条扫帚,扫帚上放上孩子的衣服,不顾大街上众人地观望,拉着扫帚,嘴里念念有词地嘟噜着一路到家。
我在想,娘为什么会找扫帚代替筢子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二者形像,都可以拉着走,都可以在上面搭衣服吗?
道理远不如此,扫帚和筢子都是竹子制作而成,在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弹力、长寿、幸福。在家中的墙壁上,在诗意的屏风上,在各种雕刻器件上,随处可见翠竹的身影。
竹子,象征着顽强的生命,象征着精神真理,是天魂之所在。
�列��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