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到底如何认定,伪贫困生为何层出不穷?这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规定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其中指出,在外租房、经常出入网吧者不得纳入贫困学生之列。
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不得认定为贫困学生,这条标准其实并不算新规定,早在2007年,陕西省教育厅出台的《陕西省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就有这一条。而且,武汉等地也有类似规定,经常出入网吧的学生不能评为贫困学生,不能办理助学贷款。
这个规定一出,迅速引起了大家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不合理,这对没有电脑的贫困生不公平。有人反驳,学校机房上网费用比较便宜,至少是比校外经营性网吧要便宜得多,经常去网吧就不贫困。
无独有偶,之前,江苏大学尝试每年以手机消费调查的方式对在库贫困生进行资格再认定,对月平均消费100-150元的贫困生,建议降级处理;对超过150元的,则建议取消贫困生资格。
2015年,有媒体报道武汉一所大学,学生在食堂用餐一顿,如果女生超过6.2元,男生超过7.2元就有可能被取消助学资格。
为什么贫困生判定会引发了如此积累的社会讨论呢?
一.目前,很多高校在贫困生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我想,之所以人们会一直对这个话题争论不休,是因为在目前的高校,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流于形式、甄别不当的贫困生审核。
在微博“经常上网吧应不应该取消贫困生”这个话题下面,有不少师生爆料,一些学校贫困标准认定单一,确实有部分非贫困学生领到助学金。
对于贫困生的评定,不少同学留言回复:“从来都不清楚是怎么决定的,只知道大家都交了贫困档案,由班生活委员和班长团支书一起讨论,然后交给老师,这个过程是不公开的。”
还有人回复说自己家庭条件尚可,之所以申请贫困生补助,是因为学长曾传授过经验,一定要建立贫困档案,除申请助学金外,对推优和申请到奖学金都有很大的帮助。“其实我并不是非要拿贫困生助学金,只是贫困建档在我们学校评奖评优很有优势。”
那么,以消费记录作为标准可不可行呢?消费水平当然可以作为评判参考之一。真正的贫困生,其消费水平会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而滥竽充数者,也很难长期掩饰下去。
但问题时这个数据必须是完整的。调查两个月的话费记录,或者调查一个月的饭卡消费,虽然调查对象的普遍性有了,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稍显不够。学校既要给贫困生真正的人文关怀,也要避免扶助资金被浪费和滥用,这就不能采取偷懒的办法,而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动态管理。
二.伪贫困生的潇洒,真贫困生的无奈
在实际的高校贫困生评选中,伪贫困生的存在不仅为广大学子所诟病,也是对真贫困生的一种不公平。
之前有一则新闻,河西某高校大二学生朱晓蓉因为没有贫困档案,第一年错失了奖学金。
她的母亲在农贸市场卖菜,父亲在运输公司当司机,家里还有一个在念初二的弟弟,年老多病的奶奶也需要人来照顾。晓蓉其实很需要国家助学金,但大一开学前,她由于嫌贫困生建档盖章程序繁琐,没有去当地民政局开具三级贫困生证明。不料品学兼优又担任着学生干部的她,却因为没有贫困生认定建档,大一一年只能与奖学金擦肩而过。
武汉软件工程学院,在10年引入了贫困生量化打分的评判方法,因为之前贫困生投诉很多。该校负责资助工作的王继锋老师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有的学生家长一边开着小车送孩子来校报到,一边向学校递交贫困证明。“现在弄个贫困证明太容易了。”
而在校园里,伪贫困生,甚至部分真贫困生花费大手大脚,也让旁人诟病不已。一些人经常吃大餐,换名牌电脑,名牌手机。贫困学生与非贫困学生,虽然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是平等的。但前提条件是,贫困学生不能拿着国家、学校给他们的救助资金,去享受非贫困学生过的一些非刚性需求生活方式。
国家和高校给贫困学生的救助资金,是用来救急救困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不是供他们享乐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三.伪贫困生的背后,是社会的诚信问题。
大学里的伪贫困生,只是各种社会不诚信问题的冰山一角。
正如小蒋随想在《大学甄别“伪贫困生”与社会“真诚信”》里所说:
“诚信记录”近些年常被提及,但真正具有公信力的、范围辐射全国的、各行各业共享的公民诚信记录并未建立起来。
贫困生认定本来就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因为范围广、数量大、监管难等问题,不少并不贫困的学生混进了贫困生队伍,损害了真正的贫困生的权益。对于这些伪贫困生,难道就听之任之,眼不见为净?
个人认为,对于骗取贫困生补助的非贫困学生,不能取消贫困生资格了之,应当加大处罚力度,轻则予以劝退或开除学籍,重则有必要以诈骗罪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而对一些打肿脸充胖子的真正贫困学生,要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和教育,避免他们不当的生活方式加重父母的经济负担,乃至走上歪路。
当然,对于一些“贫困生演讲”,述贫比困的方式,我也不赞同,这些贫困生的评定机制看似公平公开公正,却将贫困生置于难堪的境地,是让贫困生在“尊严”与“金钱”之间做选择,在贫困生的“伤口”上撒盐。这丝毫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无益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遑论回报社会, “善行”难以结出“善果”。
在贫困生认定上,也有不少大学的方法值得推荐,例如东华大学:学校要求困难学生提供真实证明材料,同时通过舍友、班委会、班主任和辅导员及院系多个渠道,了解确认学生的困难情况。
诚然,大学贫困生的认定和帮扶既要有据可循、有效实施,又要公平合理、保护隐私,并非易事。但可喜的是,还是有不少关心贫困生的有识之士通过大数据调查、走访等各种方式逐步完善对贫困生的精准扶贫。
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爱我们的贫困生,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更感受到尊严,真正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