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受邀参加永康妇联主办的“好家教伴成长”家庭教育分享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妈妈们都踊跃分享,提问交流。妈妈们提出的问题都是平时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经常碰到的:
孩子不懂礼貌,不肯和亲戚朋友打招呼。
孩子在学校不能和老师、小朋友友好相处,回家总是和妈妈抱怨别人欺负他。
孩子叛逆,不听话,妈妈让他不要做的事情,屡教不改。
青春期的孩子爱玩手机,不让他玩就闹情绪。
孩子老是模仿别人家孩子不好的习惯。好的不学学坏的。
......
妈妈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些问题,我相信基本每个妈妈都会碰到,我自己也一样。所以,“熊孩子”并不是自己家才有,别人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就特别焦虑、担心呢?为什么就会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不会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呢?我想没有一个“完美”的妈妈,也没有一个“完美”的孩子。面对孩子的挑战,换一个面,换一种心情看问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平和,从而保持理智去关注解决问题。
另外,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挑战的时候,我们总是更多的去关注行为本身,用我们的大脑和经验去评判对错。而忽略了: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呢?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这样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感受呢?有什么样的信念和需要在推动孩子做出这样的行为呢?比如我们最常说的“撒谎”这样的行为。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所谓“撒谎”是我们大人的道德性的定义,是一种评判。只是他们说的和我们所认知到的、得到的信息不一样。三岁左右的孩子,分不清事实和他们自己的想象。所以在我们看来的“撒谎”,在他们看来是的确如此认为的。这就是不良行为的辨别要去看这是否是孩子的发展适应性行为。另外,如果孩子真的有意识“撒谎”,那他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呢?是因为害怕,怕受责骂?还是其他?
我们所看到的的行为本身,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是故事内容,而更多的汹涌澎湃的情绪,更多妈妈们和孩子需要去连接的爱和归属感的部分,却是在海平面下。这,就需要妈妈们通过学习和成长,才能够有“共情”的能力,与孩子连接的能力,爱的能力。
爱的确是需要能力的,这个能力也需要学习。相同的行为,呈现的是不同的问题。只有父母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育儿寻求的不是答案和方法,而是先育己。不管是看书,参加交流会,沙龙,课程......学习,非常重要。也欣喜的看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提供家庭教育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父母们已经加入了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来。
【花草蝶:家庭教育 心灵成长 心理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