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切都是如梭
一切都是破碎
一切都是沉淀的斑驳
一切都是
不可触碰的心魔
END
骑行的意义,在我看来,大抵和旅行差不多。
在城市中穿梭,看形形色色的人,用眼角的余晖亲吻斑驳的城墙或者狭小的胡同。不论大小的风在脸颊拂过,惬意至极。
1
看过的很多文章,总是无一例外的会写到永久牌自行车。
而在我对自行车的记忆中,最初是一辆不知牌子的紫色大梁自行车。那是我四姨姥驮着我去上学的交通工具。
姥姥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我在四姨姥身边呆了十年。
小时候住在平房,周围邻居很多家种了菜地,我常常跟着四姨姥“串门子”。学她背着手,慢悠悠地走。
偶尔,四姨姥会骑着自行车,带我去远些的地方转转。
得知家附近的小学要开学,还是因为四姨姥驮着我溜达的时候看见了招生的条幅。我这个8虚岁的“大龄”小朋友才得以上学。
而后近两年时间,自行车成了四姨姥送我上学的交通工具。
四姨姥总是骑得飞快,我要紧紧抓住她的衣服才行。那时候还小,学不得电视里情侣,女生侧坐在座椅后面搂着男生的腰。只能两腿跨坐,微微踩着点车轴附近的梁。
那时总是被叮嘱“坐好了啊,脚丫子别绞到车轱辘里。”所以每次坐的时候,都是心惊肉跳。对别的自行车后面或者前面专门安装一个小孩子的座椅羡慕至极。
春节回家的时候,四姨姥还得意洋洋地回忆“我那时候骑车驮着你,咱俩多快,回回第一名!”
想着儿时的小事儿,我也高兴地附和道“对啊,老快了!”
“虽然那时候车没闸。”四姨姥接着补充了一句。
我:“@#¥%……”
2
自行车没闸这件事儿,我小时候可不知道。但是每天坐自行车,只觉得骑自行车真是“威风凛凛”的一件事啊。
于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成了小时候的一个目标。
大姨帮我实现了这个目标。
小时候家里没有其他小孩子,大家独宠我。那时候,大姨上班不久,领了薪水后,兴冲冲地和大姨夫给我“抗”回了一辆“好孩子”牌自行车。
一样是紫色的自行车,大梁下面还有个水壶。最初的时候,那辆自行车并不是两个轮的,后轮旁边,有两个小的辅助轮。
骑行的时候,辅助轮的塑料材质摩擦着地面,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那时候真是骄傲极了,自己也是有交通工具的人啦!
大表妹来的时候,我还给她显摆,一辆“四轮子”如何在水泥马路上骑得飞快。
骑得飞快,然后在一个其实很小的沟前面没有刹住闸。然后,这次经历成功导致了我的腿“卡吐露皮了”,留下了一道三厘米左右的细长的疤,现在也是隐约可见。
那是第一次因为骑自行车摔倒,我当时竟然出奇的平静而没有哭。
3
三年级的时候,我依然骑着“四轮子”。
那时候家已经搬进了楼房,骑一次自行车要从家里搬出去再搬进来,好在是一楼,倒也不是多麻烦。
清晰地记得,邻居二年级的一个小男孩笑话我,比他大还骑着“四轮子”。我看着自己的“四轮子”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又着实不服气。
让我爸拿着螺丝刀把两个后轮给卸掉了,开始钻研起骑自行车。
不服气邻居小孩儿,可是说到底小孩子容易打成一片,骑自行车的技能还是他教的。
但也着实没少摔跤,因为平衡感实在是太差了。最惨烈的时候,眉毛卡掉过一半。幸好没过多久,就长出来了。
用一个词形容我,确实是“皮实”,卡成那熊样了,还骑着车子从马路牙子上上下下,在小区里飞速的穿梭。
因为小时候,会骑自行车可比会骑滑板车,厉害多了。
我平衡感差,甚至能够直接映射到大学上冰课。学了无数节,我除了摔跤,还是摔跤。持续滑行基本持续不到十米。
而从小骑车带给我的最大技能就是,我不怕摔。
4
去年年末,共享单车在北京多了起来。
距离我最后一次骑自行车,已经过了快十年。看着日益增多的共享单车,挺好奇,但也没有了小时候不怕摔的精神,就也没尝试。
加之上班以地铁为主,两端都在地铁口,更谈不上让共享单车解决“2公里左右出行难题”了。
四月份左右,来公司的时间多了起来。看着不少人骑车,心里痒痒,就给摩拜单车交了押金,开始了我的骑行之旅。
平衡感依旧不太好,但是比小时候要强得多。小时候车把的方向如果不正,我都是要两腿夹着车轮子,给正过来的。
没搬家的时候,离公司近,只需要骑十几分钟。出门不太早,所以基本不会遇到什么车过多的状况。仅有一次是把自行车往公司楼下的路牙子上骑,没弄稳当,车直接就栽歪了,我见势要摔,赶紧扔下车跳的远远的。
后来搬家了,要骑三十多分钟。路程就变得艰辛了一些。
有次回家,红灯结束开始骑车,还没稳当,和一辆电动车来了个“亲密接触”。当时速度都不快,骑电动车的小哥万万没想到这么慢竟然还能被撞,连连感叹“我的天哪!”
道声“对不起”我骑着自行车灰溜溜地走掉了。那有点惊险的一撞让我在接下来的路程中都有些手抖。
碰到人就更不用说了。有一次我正贴边“行驶”,前方一个同样汽车的小孩儿躲闪不及,连人带车翻倒在地。十多岁的小男孩,正是“皮实”的年龄,我问了“没事吧?”回答“没事儿”,便扬长而去了。
后期就逐渐骑得稳当起来了,狭小的缝隙也能通过,人也很少碰。
而这近半年的骑行,带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让我驾考过了科目三。
说来也奇怪,家里我爸开车二十多年,我是压根没遗传上开车的天赋。看见车就很怵,报驾校完全是在我强势的妈妈强压之下的结果。科目一答题,科目二倒库,小范围的驾驶再加上频繁的练习过的却也顺利。
科目三给我卡住了。当时来北京前,着急考试,但是脚对离合器和油门控制的超级差。我太害怕上路了,怕跟车撞,怕跟人撞。一下午练车,基本很难记得踩刹车。紧急情况完全反应不过来。不夸张地说,练完回家坐车。我的心都不像平常,是揪揪着的,就是恐惧到连坐车都恐惧。
所以来了北京,老妈几次催促我回家考试。我都没回,因为实在是太害怕了。前一阵子听说“十一”之后驾考变难。没办发,九月中旬的时候请了假回家考试。
直到下了回家的火车,我都不知道离合、油门在哪。
然后当天下午,就直接被教练“逼”上了路面。
出奇地,并没有太过紧张。也能把持住方向。教练特奇怪,原来挺害怕开车的,这回竟然不错。
我跟教练说“大概是我在北京骑车比较多”。
5
骑行之于我,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我带来了一个稳定的心态。这种只比两条腿快一些的交通工具,运用起来的时候,同样是身体暴露在外面,有着跌倒或是被其他机动车碰到的风险。更不要提说,和行人多少次擦身而过。
“怎么骑的车呀!”这话我真的没少听,也没少“对不起”之后灰溜溜地走掉。
从家到公司五公里多的距离,其实基本都是直线,除了红绿灯的情况,倒也好骑。
骑得多了,内心和小时候一样的不安分因子就涌动起来。想知道自己到底能骑多远。
有一次是从朝阳那边,原计划骑回家,全程30多公里,怕手机太费电,导航就没开,跟着大致方向走。结果走到大红门附近的时候,一个转盘就给我搞迷糊了,打开了导航,还是导不明白,于是就到大红门坐了地铁回家。
当时骑了快20公里,一路上看到了好多小店,想停下看看,又怕车子被骑走。也就作罢了。
后来有一天在海淀上班,那个地方学校很多,人流量很大,所以共享单车特多。查了查到家30公里,想了想,天还不算太热,骑回去吧。
于是也真的开着导航骑回去了,两个小时,到家全身都湿透了。膝盖也隐隐有些不舒服,但是心里有种莫名的仪式感。
在这将近3/4个马拉松的距离里。
我穿过了老北京的城,看了护城的河,路过了中央电视塔,穿梭了邻近的村。
一路风景。
所以,当骑行的长度从3公里变成五公里再到20、30公里的时候,心态也有所升级,在不断地变化。
胆怯到平和再到享受,这种感觉很棒!
6
除去节约成本方面的优势。
骑行较之于地铁,另外一种大众化的出行必备工具。多了不止一点半点的安静。
早高峰或者晚高峰时候的地铁,拥挤程度早就不能用比肩接踵来形容。
拥挤尚能接受,让人烦躁的是涌动在周围焦躁的情绪。早高峰尤甚,经常这个人碰那个人一下,那个人踩这个人一下,就能导致一场唇舌之争。
有天早晨上班,我拎着电脑,电脑包摩擦到前面一个女人光着的腿,她说了一句“你的包碰到我的腿了。”
这种话题我是从来不接的,稍微动了动,也没说什么。早高峰的地铁控制不住的人多,我的电脑包再次摩擦到她的腿,“你的包碰到我的腿了,说你几次了?”
没辩驳但是也不怎么爽。
而骑车最快乐的地方就在于远离这一荡漾着暴躁的环境。
在阳光下,在市井中,骑着车穿行,孤独却也不孤独。
一路上,可以插着耳机听听音乐,或着单纯的骑行。享受着早晨的阳光。看着开始一天生活的人们。
一片明媚。
连续阴雨几天,今天天气难得的好。早上想了想,是坐地铁呢,还是骑行?
唯阳光与新鲜空气不可辜负。果断选择骑行。
而骑行的一路上,反思了昨天构想的文章,觉得并不理想。琢磨又琢磨,写下了今晚这些小随想。
我喜欢骑行,愿与阳光和蓝天同在。
BY 面瘫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