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没有指定读书计划,确实觉得计划有点累,七月随性的阅读一次,顺便清一清放在书架很久的书。
1、《悟空传》今何在
原本计划四季度看了,最近上映电影,各种自媒体推,忍不住把进度提前了。据说作者在20多岁时候写的,全书尽是反抗的力量。
西游是一场骗局,孙悟空的终极任务是杀死自己,方可成佛。很多时候,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不也是不断的冲破底线和杀死最初的自己么。
2、《四世同堂》老舍
从大学到现在看了好多老舍的作品,其实还是最喜欢《月牙儿》。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人的8年抗战缩略史,看完感觉自己经历一场抗战,居中小胡同的人对于抗日所持的不同态度,恰好是全国人对于抗战所持的态度,一个人物代表了一类人。
老舍的书总能让人不间断的一口气读完,人性是个神奇的东西,只有经历风雨和在特定的环境中,才能看出人生百态
3、《封神演义》
小时候一直跟着电视看热闹,其实也没有看出来个所以然,重新翻看这本书一方面是因为最近开始想把中国的古代白话小说都看看,另一方面是打算去宝鸡转转,所谓的凤鸣岐山是在宝鸡的某个地方吧!
只想说最让我震惊的地方,竟然是李靖的塔是为了镇压自己的儿子,在那个三纲五常的时代,这种写法着实让人震惊。
原本以为,大家都挺愿意上封神榜,看完才发现所有人都不愿意上,都躲着这次劫难,看来以前真是没有好好看电视剧。
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古代白话小说,很多细节可谓细思极恐。
4、《人间失格》太宰治
据说是太宰治自杀前写的最后一部小说,内容很少,算是中篇吧,看的那本书里还收集了很多太宰治其他的小说。
看完体会最深的是小说里的虚无主义,对人生不断的失望、不断的放弃,和女人一起相约自杀,自己却活下来了,最后还是自杀。
像是主人公的自我描述,真是不敢看太多这种类型的小说,不然会影响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5、《我的前半生》亦舒
凑热闹看的,因为之前看一篇关于书和电视剧对比的评论,所以特意找出书来看下。
没有看电视剧,但是这个剧太火了,总是有人提,具体的内容来说,电视剧更狗血,毕竟一个四五个小时能够看完的不算长篇的小说要改变成40集那么长的电视剧呢。
书里子君的生活地点在香港,所以有着明显的香港特色,书里的矛盾也没有那么多,就是一个被离婚的女人通过自立自强逐渐走出来,完成自我救赎,遇到一个优质男,重新开始了下一段婚姻。
没有子君亲妈的闹腾,也没有凌玲后妈的苛刻,更没有闺蜜男友的狗血。
6、《少年pi的奇幻漂流》
看了李安的电影后,一直打算重新看下这本书,书和电影出入不大。
书中讲述了两个故事,第一个篇幅较大,是派在船沉后和动物一起在救生船上,在船上经历各种艰辛最后九死一生,获救的过程。
第二个故事占得篇幅不大,不到整个篇幅的十分之一,派在沉船后和母亲,水手,医生在一个船上,在粮食不足的情况下,人与人自相残杀,甚至互食。
很多人说愿意相信第一个是故事的真相,其实人性是十分可怕的东西,面对生死,求生本能会让人作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7、《知行合一王阳明》
自从看了《明朝那些事儿》后一直心心念念的想了解下心学。
这本还没看完,着重王阳明的经历似乎,王阳明的神经历也值得一看的,王阳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生在于折腾,不过他还是最终折腾出来了自己的学术理论。
其实一直纳闷为什么历史教科书上没有丝毫涉及心学,半夜给朋友打电话,把历史书找出来,她给我念了一段,不知道是不是改版的历史书新加入了的。朋友说,确实没有这个戴帽子的老头,我上学时候没好好学历史,就看图了。
8、《乌合之众》
大众心理学研究,着重研究人作为社会动物,在群体中的各种情感、道德,想象力等诸多层面的内容,并说明很多人在集体中丧失自我意识,在集体的意识下盲目,冲动,狂热等心理的研究。
比较符合我这种对心理学感兴趣,却没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心理学小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