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划三件要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过去的90天,尽管没有都在做所谓的三件要事打卡,基本上没有间断,但说老实话,如何选择三件要事?要事的判断标准如何?这些问题至少在我现在看来,还无法直接说出一个明确和具体的答案。
在我看来,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是通盘考虑,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家庭事业,一天当中拉通了排序,重要性程度最高的三件事;比如,上午开会、学习或者聚餐,下午出差要做三个小车的车,晚上要完成一个什么报告等等;
第二种,则是在常规活动之外,对自己现阶段的战略规划和人生发展最要紧的事情。比如要读书10分钟,走路1w步,背单词50个等。
两个方式,在我所践行的群里都有,基本各站一半吧。我自己更接近第一种方式确定三件要事。
橙子成长联盟改版之后,真的蛮好用。它对三件事的定义是:
思考清楚今天要做的事情之后,选出“最重要(也可以说最有价值)”的事,最多三件,最核心是选择哪些事对于你来说处于“高价值区”;
一天做完时间低价值的事,都不如完成一件高价值的事;
三件事的设定标准是:①想想每件事是否与人生目标相关;②每件事的完成标准是什么;③每件事的标准是否清晰具体。
所以,三件事的核心在于“增值”。是否增值,一是看是否有利于实现或者逼近人生的目标和战略;二是看这种作用的相对重要程度。
根据这种标准,我想,把常规的例行公事的事项作为三件事是不合适的,比如吃饭、喝水、上班,等等;把紧急但纯属完成任务、应急的或者交差性的事项作为三件事也是不可取的。
基于上述认识,我提出三件要事的几个标准:
1、要事具有“增值性”。事情本身是“增值”——产生或创造新价值,增加和促进既有的价值。由此,学习、锻炼以及对家人的投资等,都可以成为要事;
2、要事具有“相对性”。众多可以增值的事件中,需要根据重要性程度排序,选择相对更要重,更能增值的事项作为三件事;
3、要事具有“挑战性”。要事的标准是重要性而非紧迫性,这一点很重要。紧迫的事情,不管重不重要,大家都会做,因为已成燃眉之急,不做也会有人催,甚至丢掉饭碗;但对于不紧急但很重要的事情,则容易拖沓,因为重要的事情往往有一定挑战,需要走出“舒适区”,加上心里想着还有时间,难免产生畏难情绪。我想,三件要事的核心恰在于通过这种仪式感推动自己走出“舒适区”、走进“挑战区”去主动做这些“让人头疼”的事。
4、要事具有“时效性”。要事需要与某一阶段的任务和目标锁定,基于当前一段时间设定目标来评判事情的重要程度。比如,近期身体发出预警,将保健和恢复作为重要目标,那么,每天的健身计划应当首当其冲作为三件要事。
概括起来,要事需要“专注力”。
判断一件事是否重要,有个简单的标准——是否需要专注。如果事情本身很简单,不需要专注,甚至一做起来都容易上瘾,欲罢不能,就不宜作为要事。说直白点,要事一定是自己内心不想做(往往是事情本身有一定难度,需要意志力才能坚持)但又得逼着自己去做的。我们都有这种感受,比如写作这件事,除非经过刻意练习,很少有人能够很愉快的做1-2个小时,写几千的文字,往往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做下来,打开电脑,打开文档,才写了两行字,就想到要去上厕所,或者喝杯水。为什么?潜意识里排斥做这件痛苦的事。所以,我们需要意志力,需要提前做好规划——打卡、在朋友圈承诺形成外部压力,更需要清楚番茄工作钟……终止,是需要逼着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高度专注,否则难以完成既定目标任务。这就是我所认定的要事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同样做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看,或者持不太的态度去做,这件事情也将发生质的变化,从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变成“要事”。比如,明天我将有幸听到一场很精彩高端的讲座,关于宏观经济的分享。按照之前的习惯,会将其放入三件要事中,通常的表述是:听讲座,或者听某某专家报告。请注意,这就是一件事务,那么,这件事重要吗?还真不好说。这件事有挑战性吗?似乎也谈不上吧。如果我换个表述的方式——聆听某教授讲座,增进对宏观经走势的理解和把握。尽管说的还是一回事,但增加了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增加了对结果的描述,实际上是设定了一个对于人生目标有价值的目标,赋予了“听报告”这件事情以重要意义;同时也增加事情本身的挑战性,如果不认真听、认真思考,这个目标就难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