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的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晋国重臣赵无恤是赵氏孤儿的后代,设计诛杀了自己的姐夫、代国国君并逼死姐姐后,占领了代地,极大地拓宽了疆域。其后晋国豪门智氏联合韩氏、魏氏欲灭赵氏,却没有料到赵无恤利用一百多年前韩氏祖先拯救赵氏的关系,瓦解了智氏与韩、魏的联盟,最后赵、韩、魏反而合力诛灭了大户智氏,瓜分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
赵人素来暴烈成性、随心所欲、不讲章法,赵氏第七代家主赵无恤临终就没有传位给自己的嫡长子,而是把大位给了侄子赵浣。这就是赵人的传统,不讲规矩,喜欢谁就谁,愛谁谁。可是传位这事太大,不讲规矩的后果,就是在大位传递上赵氏经常会有内讧。也因此,赵人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很弱小,直到赵雍做了君主。
赵雍雄才大略,在相邦肥义、贵族赵成等支持下,倡导胡服骑射,开风气之先,打造了战国时代最强大的骑兵,向北驱逐匈奴拓疆开土,赵国一时成了强国。
可惜,天纵英才的赵雍一样秉承了赵人暴烈的天性,没有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嫡长子赵章,而是给了后娶的王后生的十岁的儿子赵何,并且自己退位做了赵国主父。他其实本意是不想王位束缚自己,拥有当时最强大的骑兵军团后,他想率军长途奔袭直插秦国国都,一举荡平他的心腹之患。为此,退位后他甚至不惜乔装打扮为赵国副使出使秦国,亲自查看秦国虚实。
在准备就绪决定突袭秦国之前,赵雍干了一件大事,把本来被魏国大将乐羊灭国又复国的中山国又灭了一次,这次灭完,中山再没有复国。然后想把赵国安顿好,他的两个儿子,小儿子在邯郸是赵王,大儿子在代地为主,他住在距邯郸不愿的沙丘宫。本来他想把两个儿子约到沙丘一起商议,两个孩子分别在自己的地盘治理,他作为主父统揽全局,类似他做总统、两个儿子分别是相对独立的州长,可惜这是他的一厢情愿。在沙丘,两个儿子的部下火拼,赵章杀了本来对赵雍忠心耿耿的相邦肥义,忠于赵王赵何的贵族赵成则杀了赵章并囚禁了赵雍。一代枭雄就此没落,竟然最后饿死在沙丘。沙丘可能不祥,不利君主,后来统一天下的始皇帝嬴政也是暴亡于沙丘。
秦国得到商鞅后迅速强大,不讲规矩不讲道义只讲结果,秦昭襄王嬴稷听说赵王得了和氏璧,派人索取,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以交换。赵王明知有诈,但忌惮秦国实力,也不敢不从。相邦蔺相如携壁赴秦,最后用计把和氏璧又带回赵国,完璧归赵。就是这个蔺相如,还发生过路上礼让上将军廉颇的故事,弄得大将军后来不好意思,光膀子背着柳条登门道歉,负荆请罪。
后来,秦国攻打韩国,图谋韩国上党地区。上党郡守采用张平的计谋,佯装坚不降秦,把上党鲜于赵国,由此秦赵结怨。这个善于阴谋的张平,就是后来汉朝刘邦的张良的父亲。赵军在大将廉颇率领下在长平与白起的秦军对峙两年,秦军不能东进。可惜赵国实力还是差些,找齐国借粮又没有借到,急于求胜的赵王解除了善于防守的廉颇的兵权,重用了自幼熟读兵书的赵括。这个故事大家都清楚,赵括精于纸上谈兵,实战一塌糊涂,在长平惨败,四十万赵卒被白起坑杀。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廉颇是代地人,就是赵人先祖赵无忌强抢的地方,也是曾经的赵国主父赵雍长子赵章的封地。虽然廉颇善于作战,是战国后期赵国柱石,但是其实一直并不为赵王重用。先是在长平以赵括取代,后来又以乐乘代之。廉颇无奈,只好离赵远遁。乐乘,燕国人,与名将乐毅同族同宗,曾阻谏燕王想借赵国长平兵败之际攻打邯郸。但是燕王不听,执意攻打,没有料到损失四十万大军的赵国赵人因为自古善于争斗,燕军竟然兵败。乐乘被俘后归顺赵国。
廉颇之后,李牧是赵国上将军,也是代地人,威名赫赫、战功卓著,李牧在,秦国不敢犯赵。因为反对赵王纳女优为后,李牧后来也被相邦郭开设计诛杀。柱石既崩,一年后赵国就亡了。
赵国历史上很多事件,或可以改变历史走向。譬如赵雍,如果传位给嫡长子,就不会有沙丘之变,以那时赵国骑兵的实力,或可突袭秦国国都;还有长平之战的廉颇,如果不被赵括取代,会怎样呢?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十二代赵王,十一代都有内斗,庙堂之上一言不合就能拔刀相向,民间也是私斗成风。赵人性格粗暴,勇猛好斗,不讲规矩。单打独斗或是好手,可惜治理国家就是悲剧了。更重要的是,赵国在赵雍带领下改革图强、建立强大的骑兵时,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革新,没有在国家管理上变法,贵族依然拥有强大的势力,最终导致赵成直接反了主父赵雍。但是赵国贡献了很多成语,“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纸上谈兵”、“围魏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