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一块听听写作课#
过去的两周,我参加了北宸老师的写作系列课。可以说,这是我写作之路的神助攻,给我带来了3点重大的改变:
1、全方位理解了顶级写作人的写作思路
对于“人”的理解,一般先源于对其经历的了解。这种了解,或源于阅读,或源于口述。而阅读与口述最大的不同,是 “是否建立起参与意识”。市面上有很多传记,被传阅的方式一般是阅读。而多数的阅读者,可能在大致了解名人的经历后,就没有然后了。而口述经历,则会更多的把听众代入情境,让你有如参与了对方的经历一般,不仅了解了对方很多进阶的细节,甚至还了解了对方看似“偶然选择”背后真正的“决策动因”。而只有在了解关键动因以后,这份了解才会开始对你的思考甚至决策产生影响。
对于普通人而言,跨界学习任何一门新的技能,方法大致有三种:
Ø去高校拜师学艺:这种方法对于有大把时间、金钱的年轻人而言也许可行,但对于已经有本职工作,甚至已经有家庭、孩子的职场人来说,基本不现实;
Ø利用网络上的免费资源自学:这种方法除了考验个人的学习能力及毅力,很容易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带偏,导致走了弯路多花了更多的时间,甚至还有“走火入魔”的风险;
Ø参加顶级老师的系列课学习:在时间、费用、方法折中的前提下,我果断选择了这种方法,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它发挥了职场人时间碎片化的最大优势,将零散时间做了相对整合,有利于相对集中地,逐个拿下新领域的各各知识点;
其次,因为时间被相对高效提取,所以背后输入及课堂练习的时间被剔除,费用也相对被压缩;
最后,也是重点,因为拜的是顶级老师的师门,所以即使授课时间被压缩,但心法秘诀照收不误。
*当然,作为必要补充,课后的必要输入及练习需要自己强化。毕竟我们是普通人,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新技能形成肌肉记忆。
也许你会说,还有第四种60分钟速成啊。这种有违基本学习原理的,基本只有2种情形:要么因为干货太多,听完也消化不了,要么就是作为信息不对称的“学费”之一。
2、收获了一群在写作之路上有不同见地的小伙伴
“写作是一项时间杠杆率很高的事情”
“写作是一项可以后天修炼的技能”
我敢说认可这两点的人一定不是多数。多数的声音估计是:
“生活已经很辛苦了,回到家我只想葛优躺”
“写作都是那些喜欢玩弄文字的文艺青年干的事情,我们普通人掺和不来”……
因此,即使你坚信写作可以改变生活甚至可以改变命运,但写作之路注定是孤独的。
但如果在这样的道路上,能有幸收获几位同伴乃至知己,岂不是一件乐事。
在你孤独时,有他们的陪伴;
在你得意时,有他们的喝彩;
在你落寞时,有他们的支持…
这就是最好的同伴,既相互欣赏,又相互成长。
3、学会主动挖掘写作素材
从今年3月开公号以来,我已经陆续写了将近5个月,累计产出20篇左右。撇开内容质量不说,平均一周一篇的产出,不算低也不算高。可是如果要打造个人品牌,如何持续高效且高质量地输出,是我接下来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
最近2周的6次系列课期间,我听课率100%,主动完成作业率100%,完成作业之余,甚至还会构思新的话题。这表明,不出意外地话,一周3篇左右的输出,应该可以达成。
昨天晚上,在回沪的长途汽车上,因为无聊,我一边翻看手机相册,一边想着“我拿什么话题,来发个圈比较好”的时候,看到了 “女儿正在打扑克牌”的照片。心想,如果单纯地发几张照片,其实也挺无趣的。于是我开始思考“该对应上什么话题”的时候,我回想起了:我自己在一二年级暑假的时候,也经常打扑克牌,接着又联想到了:曾经与我打扑克的小伙伴,因为各自人生轨迹的不同,基本已经完全断了联系这一事实。最终,我以“一张女儿打扑克的照片”,引发出“对儿时伙伴的怀念”,发了一条朋友圈动态。
发完几分钟,一位也同是儿时小伙伴、但几年未见的老友这样留言:“彼此好好保重,再见时道一声安好”。她的这句话,让我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有时候,情绪到了,灵感也就到了,因此我又有了新的写作话题的构思。
所以,灵感这东西,真的很奇妙。以前一直以为,它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偷偷来临的。可昨天的经历,确切地告诉我:当你有意识地去思考一个话题,并大胆地表达出去,一些奇妙的连接,甚至灵感来临,居然都成了连锁反应。
这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写作习惯的养成,会催生出思考习惯,思考习惯会催生出表达习惯,表达习惯会催生出外界的反馈,外界反馈又会催生出新的灵感!
领悟到这一层,是不是这6次写作系列课,给我带来的终极大礼包(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