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樊登老师讲《与繁重的工作一起修行》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很多细节已经忘记了,但是有一句话却依旧记得很清楚:“我们为什么不能在晴天的时候感受晴天,雨天的时候感受雨天。”这句话似乎很简单,却让人忍不住想要去琢磨其内涵的真意。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形象的阐述了,西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有其不一样的美。就好比那美人西施,无论是浓妆,还是素颜,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其深意与樊登老师所讲之意,似乎不谋而合。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西湖又或是别的什么地方,无时无刻都存在着不同的美,等待被人发现。遗憾的是我们总是会习惯性地将这些忽略掉。
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明明我们曾经所期待的,在真的到来时却不好好感受呢?
- 总认为理所应当
晚上下班比较晚,因此总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家,就只为了快点回去躺着。从公司到家的第二个转弯处有一个十字路口。这个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时间很长,因为园子里都是同行,且上下班时间基本是一样的,无论是上班还是下班人流量都很大。以前每次下班都会感到很郁闷为什么总是红灯,为什么总是要等这几分钟。就好像这个红绿灯总是跟自己过不去似的。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享受在路口等绿灯的时间。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远离家乡的年轻人,将自己的青春与梦想带到了这里,给了这个地方无限的希望。当意识到这些时,整个人平和了,平和地接受等待红灯的时间;又似乎有了无限的力量,因为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这个时候,似乎红灯绿灯对我来讲都挺好的。实际上也有很多次,要么正在是绿灯,要么碰巧红灯转绿灯了。但是这些绿灯以前却很难给人留下印象。仔细思考过后,原来在我的固有意识之中,认为我要过这个路口时,给开绿灯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否则那就是让人不爽、让人郁闷的。类似的事情也有很多,等公交车、地铁等等。想想有多少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是真的理所应当需要为我们服务的呢? - 边际效率递减
薛兆丰老师写的经济学讲义是一本挺有趣的书。里面有一讲说“边际”的,叫“边际效率递减定律”: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都会降低。这条定律是说经济的,但这又何尝不是反应着人性呢?
假期朋友带我进行了一次徒步,全程 12 公里。有满是石头的野路,也有上上下下的防火道。因为近期没有下雨,山间野路上有可以看见的尘土。若前面的人刚走过,后面跟上的旅人就不得不顶着刚刚扬起的尘土,向前迈进(后面还有上的人)。偶尔吹来的山风,虽然可以带来一丝凉爽,但还是无法抵抗因炎热、尘土带来的口渴。每走一段就得停下来喝一小口,缓解一下。但又不能喝的太多,喝太多走起来会很舒服,更重要的是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没有水就走不下去了。在这个时刻一瓶普普通通的矿泉水,被我像宝贝似的带在身上,生怕到不了补给站就没了。在家时不怎么在意,随时可取的资源在这个时候却被我小心地看护着。这算不算是边际效率递减定律的逆向写照,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
同样,在阴雨绵绵的日子中,是否怀念以前或者期待雨后暖暖的阳光。在长时间的晴空下又是否渴望雨天的清爽,以及雨中淡淡的泥土味呢? - 无法填满的欲望
第一次和朋友去宜家,看到里面有很多便宜,又是极简设计的杯子。脑袋里总会想象用这个杯子喝水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感觉整个人都会变好,但是在买到杯子后,感觉单单用来喝水总是缺点儿什么,泡一些东西可能会更好。花了两百多买了一点点茶叶(当时生活费本就不多)。泡完茶,又想到是不是再来点咖啡会更好。最后一个六块钱的杯子,使我沉没了两百多。好像也没能一直体会到买杯子前看到它时的感觉。也许就买一个杯子,倒上水,看一会儿,喝一口就是最好的,越是想要更多越是丢失了我买它的理由。
也许还有更多的原因,让我们无法静下来欣赏这一刻的阳光,即便下一刻是雨,又会是期待已久的那场雨吗?还是说还要再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