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号,老公值班,下午4点有羽毛球课,孩子说要让我陪他一起去。“哎,这么大了,还要我陪。”腹诽着绽着笑脸说“好的!”
坐公交去了乒羽中心,和他一起去了2号场地,今天上课以及健身的人都很多。教练还没到,把他装水、糖的包放在场地旁的凳子上,我就想走了。我说:“我出去了。”孩子命令中带着恳求,小声说“你就在这凳子上坐着。”我毅然拒绝“我不要,我在大厅呆会儿。”于是头也不回的走了。
大厅和练习场地有玻璃门隔着,这里离2号场地有4-5个羽毛球场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应该很安全,不会让我想指手画脚。
教练准时进入场地,我离开玻璃门,找了个沙发坐下,学习强国、微信读书每天打卡挣分。看了一会儿,我就想看看孩子学的怎样,又跑到玻璃门前观望。远远的看见他正在练习空手挥拍,右手懒洋洋的举高,有气无力的挥着,看着看着我就生气,就不能用力用心吗?哎!小班课一节这么贵,就不能珍惜珍惜吗……看不下去了……我又回到沙发上答题。精神集中不起来,5道题答了四回也没过关,这心态……
就在我恨恨的时候,一个40多岁的女人在玻璃门前晃悠,一直念叨着“这可怎么办,长不高了吗?”不知道她在对谁说,因为她身边没有人,我抬起头,看向她,她也看了看我,只是目光碰了一下没有停留。她继续念叨“看看吧!都初三了才一米五,一定得给我运动,这那行啊!”这时服务台有个服务员搭话了,“我家的也是啊,初三了和五年级孩子一样,希望只是长的晚吧!”于是两个妈妈一起吐槽,还翻开照片来证实一下。
孩子在肚子里的时候,只是希望健康平安就行,出来了之后希望他聪明,漂亮。上学了要求学习认真,长的高大,多才多艺,考上好大学。成人了希望有好工作,幸福家庭……妈妈们的希望和牵绊真的是永无止境。
那位吐槽的妈妈进了练习场地,我又回到玻璃门前,这个时候孩子练习扔球。突然有一对夫妻走进玻璃门,男的在前面,女的在后面,女的进去之后就对先前的吐槽妈妈说“我的肺要气炸了!”吐槽妈妈问“找到人了吗?”女的说“找是找到了,你说说,这孩子,说要自己来上特长班,我们就让他自己坐车来,提前半小时出发的,1小时后教练打电话说没看到人,你说气不气,我和他爸两个人找,这孩子居然在小区和别人玩,早把上课忘记了。真的是气死我了。”生气妈妈一口气说了下来。那个爸爸却很淡定的默不作声。
孩子在场地开始练习跑了,突然觉得他似乎进入了状态,跑到很有节奏。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在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做比较的时候,一点点的优越感就让我觉得孩子还不错,至少在练习,至少把时间用在了锻炼上。至于最后的结果怎样,是我没有办法控制的。这些没有办法控制的结果让母亲们焦虑;并不是付出了就一定会有回报,让母亲们茫然。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并不是像书本上说的那么理想唯美与幸福,而是充满着各种斗争和煎熬。
孩子下课了,我只是问他辛苦吗?累吗?他说还好就是渴,带的水都喝完了,想买水喝,我没有在服务台买,我说“去迪卡侬买。”孩子就和我上了电梯下楼,走到隔壁的迪卡侬,居然看到有免费的饮用水还是热的,于是满满接了两杯喝了,孩子说幸亏你说去迪卡侬。
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我问他“昨天练球看起来没有力气啊!”他自信的说“没有啊,我练的很有力气”,然后问我“你觉得挥拍应该怎样挥”我做了个挥手腕的姿势。他说“才不是这样,你这样才没有力呢,挥拍应该是大臂带动小臂,然后挥出去才有力。”然后他做了几个动作示范,又教我怎样用这个方法掷球。好吧,理论你应该学的不错。
这样的方式交流真好,什么事情隔一天,沉淀了脾气,收获了智慧。愿岁月静好,远离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