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山岭风光摄影解说词】
游玩故乡的山岭,我们从西端开始攀登。从马驼山到白崖尖到大山包到仙人晒网,路径大约是在空中画出一条巨大的抛物线。
狮子口,就是西端入口。入口处有个石窝真的像狮子口呢。出山狮子张嘴狂吼,因貌得名。这里正处在两镇一区中最大的山冲的出口处,东有石狮,西有石象,呼应而成风水宝地。老人说,这风水之名叫做“狮象保水口”。它与此山的西南麓的“金星挂明月”、山顶凹地上的“天马饮山泉”、西坡上的“石人骑骆驼”,并称“马驼山四宝”。
顺着石径上山,在狮子口上端左手边就有一个天然溶岩洞穴,叫备战洞。名字来源于上个世纪的备战备荒时代。当时马驼山北麓的明氏宗祠是向前公社的行政办公所在地。公社干部们,铲平石洞囗,便应时取名“备战洞”。这备战洞是此处的两个天然岩洞的上洞。其实两洞都有古名,老人们还记得:上洞叫“白鹿洞”,传说千年一现的吉祥兽――白鹿,曾经在这里出现过;下洞叫“纹獐洞”,因花斑獐麂曾经栖息于这洞穴据说这纹獐与梅花鹿不一样,它不是梅花斑,而是带状花纹,纹獐是罕见的虎斑鹿。据说纹獐也是八百年一现的吉祥奇物。所以,老人们把这上下两洞统称为“双鹿洞”,而且有地理仙说,这风水之名叫做“福鹿双全”,也叫“白鹿纹獐”。要说这“白鹿纹獐”还真的有个奇点,那就是“纹獐洞”的另一个名字――“赐书洞”。谁赐书与谁?有个说法是三国时孙权赐书吕蒙,吕蒙居住此洞攻读经书。因而“纹獐洞”也叫“文章洞”,“白鹿文章”就是那个叫人刮目相看的吕蒙的传说。
路过备战洞继续上山,经山崖顶端横路东行南拐,就到马饮洞。这就是传说的“天马饮山泉”的地方。马饮洞与西侧山梁西坡的“石人钞”(也叫诗人钞)巨石,合称“天马饮泉,诗人驭驼”。这就是马驼山名字的由来。此洞一说“马蚓洞”,马蚓就是虹,说的是这洞穴就是彩虹饮水的洞。马饮洞有两个相隔五六十米的洞口,一个在山盆的最低处――是山盆的天然下水道,一个在北坡上。南口垂陷,北口斜插,洞穴横穿,洞里亮堂堂。内头还有下插的洞穴,幽暗,很少有人下去探个究竟。
马饮洞上行百来米就是观音寺,有佛教仙姑居此寺庙修行。观音寺得名于观音洞。
观音洞,因洞中观音土曾为饥民果腹救过饥荒,又因传说观世音菩萨曾现身于此,故得名。观音洞口处在小石岩下,随坡下插,就到了洞中的大厅堂。进入厅堂后稍候,待视觉适应,可见这里高朗,有五六米高度;宽阔,有十余米见方。洞厅地上趴着个大石龟,洞壁有石佛――观世音菩萨。往里环绕石佛的是一个孤状回廊,回廊抱着石佛转了一圈又回到厅堂。石佛所在的石壁就是洞中的一个巨大的擎天柱。环廊道里有支洞可入深处,洞中有一滴泉长年不断,还有许多钟乳石甚为奇异。
从观音洞东南行百余米,就是焚凼坪。焚凼坪大约是刀耕火种的远古留取的地名。
再上山坡,过细巷弄儿,约行里许,便是歇柴坪。地名顾名思义就是停歇柴担之坪,是斫柴生火做饭时代之见证。歇柴坪是铜鼓包西边的山颈,向东上坡走上铜鼓包顶,转南面上坡,就可以登上山峰了。
走上陡坡,便到了白崖尖和中崖尖之间的山洼泄水狭口。狭口状如猪嘴,所以此处取名野猪口。野猪口上面的山洼是一个杉树林,靠近中崖尖的坡上是一个山茶林。白崖尖与中崖尖两峰之肩连接成一道山梁,山梁上有一小块平坦的好所在,昔日是砍柴歇担纳凉的好地方。
再往东南方向上坡,就到了白崖尖。白崖尖上有休息亭很是精巧别致,亭的两柱上刻着一幅颇有意蕴的楹联:“唤江风邀山月读崖上烟镌雨刻,诠花语拟篁姿探林间凤翥鹿鸣。”亭有两层,上层横梁上端镌刻着“月辉无限”四字,字字红艳闪烁。
经大山包颈,再往东南上山坡,登上山峰顶巅,这就是大山包尖。大山包尖现在是筠山风力发电的一个机组,设有一个很大的风车。山下方圆几十里都能看得见它。
从主峰大山包尖往东下山坡,就是雷打沟。古时候两地争执山界,惊动天帝,天帝派遣雷公,雷公一个霹雳就把山皮打成了山沟。从此以山沟为界。这传说就是雷打沟的地名由来。
往北折转往下,就是八字崖。两山崖呼应而成八字,因此成名。八字崖休息亭有楹联:“凌云舒啸汉唐韵,倚槛闲吟吴楚风。”
从八字崖下山,走下陡坡,就到了仙人晒网。有古书记载:“远古山前为茫茫江川,有遗世独立之仙者,或独钓江雪或网罟飞浪……”传说,这山坡就是仙人暇日晒网的地方。
走下仙人晒网到了山脚下,山脚石岩底部有一口清冽可口的山泉,这山泉叫刘家泉,又叫刘嘉泉。传说有村姑刘嘉,喜欢饮泉,而致色艳水嫩,而使声脆玉润,能歌善舞。此泉因为佳丽刘嘉而闻名于世。
从刘嘉泉出山脚,便到了港泉山庄。这里居马驼山东向之马头山下,西接黄阳大道,北连太黄公路,便利而幽雅,集健身娱乐休闲于明山秀水之间,让人尽享雅趣:清涟垂钓,时鲜采摘,梅花鹿观赏……
这登山下山的过程,兜转了一大圈,从西山脚到矮峰到高峰到东山脚。然后在平地上西转回到湾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