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的这些,算是一篇随笔,一篇关于无常的自白。
文/蔷薇Viki
我总觉得,做什么事情都有第一步。很多事情很难,好在可以分步骤,一步步走,便会离目标越来越近。比如说,感恩,我觉得是成长的第一步,也有人说自我觉察是成长的第一步。而我今年的成长就是从觉察和感恩同时开始的。
今年7月份以来,我学习了很多领域的知识和智慧,有心理学,有生涯规划,有佛学和身心灵等自我修炼,有教育孩子和沟通技能……听樊登读书会也是从7月份开始的。虽然留给每个领域的时间都不算多,因为我大量的时间还是纠缠在工作、孩子、家务等事情上,但是善于收集和关联的“天赋优势”让我一步步地、不断地去打通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沉迷于其中,获得了一种“悟到”的快乐。
今天上班路上,我听了樊登读书会《正见:佛陀的证悟》一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是一位藏传佛教导师,也是一位导演。这本书被李连杰称之为“佛教入门书,人生进阶课本”。听樊登老师讲书,我一直是非常享受的,我知道我听的不仅是书,更多的是讲书人的智慧和理解。而我和樊登读书会,因为价值观的契合,对他的认同感特别强烈。
为什么今天萌生出写点佛学智慧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佛学离我很近,很多思想是我无意识听来的。自从2014年婆婆去世,我老公就开始研究佛教了,读经拜佛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偶尔我请他读一点给我,可惜我的悟性很差,一直不能领略其中的真谛。
但是我一直都认可“无常”这个说法,并且对无常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有段时间也想背诵《心经》,睡觉前背几句,由于不用功,到现在也没有背下来,也不甚理解其所有的含义。不过我觉得佛经的很多语言是特别美的,那些文字是特别有魅力的。
而我老公不仅对《心经》倒背如流,他还诵读《地藏经》、《金刚经》等经文,并且他一读便知晓其中的含义,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缘分。我对读经提不起兴趣,更喜欢那些“入世之道”,所以我很喜欢儒家的理论,而对于“出世之道”理解力有限。
我喜欢讲心理学各种流派,而他说佛教就是最好的心理学,我喜欢分享樊登老师的讲书,而他说他看的和我看到的完全不同,这使得我们常常不在一个层面上对话。
我现在想,为什么我会对认同这么执着呢?事实上,我执着的事情很多,这些痛苦常常把我折磨得不成样子。过去、现在、未来……我没有一样放的开。
作为后进者的我,依然想求一个解脱。特别对于孩子教育方面,我说起自己的痛苦,便泪流不止。这些痛,它为什么会成为痛呢?
我看不懂佛经,但是我知道自己是可以通过修行精进的人向我们传播的思想中去学习,这,就是我当前修行的路。
昨晚,我跟老公约好,他回来管孩子,我去参加一个学习活动。但是,晚上我回来发现孩子还是没有写完作业,最后写到了11:15分还只是完成作业的一部分。我说,不要写了,睡觉吧,所有的一切随他去吧。因为我之前做的作息计划已经完全打破,还有我对他没有管好孩子写作业感到特别失望,我又开始抱怨和牢骚,忍不住想去指责。
今天我想了很多,觉得自己是焦虑症作祟。而我一直深受焦虑情绪折磨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樊登老师说的“对无常的抗拒”。本能上,我觉得不应该有这些无常,不应该有不符合我心的状态出现,我要控制,却怎么也控制不了。事实上,我又能控制谁呢?我又能控制什么呢?在无常面前,我是小的。
而我每天的忙忙碌碌,想要去抓住什么,想要改变什么,很多时候也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越是急迫越是迷茫,越是抱着希望越是无法走出痛苦。所以我最近在体会“慢就是快,快就是慢”的这种哲学。我停下来,让自己思考。
今天我要反问自己:孩子调皮,在学校闹事,学习不好,作业没有完成,迟到,没有吃好饭,晚睡,生病……这些折磨我的事情,难道一定是坏事吗?我不想让孩子在学校与众不同,我想要她乖,不仅仅是因为想要她好,很多时候是因为我想要自己不那么麻烦,我对和别人不一致感到恐惧。而不一致的恐惧是什么呢,樊登老师讲《人类简史》的时候说过,在原始社会,不一致,甚至很多人盯着你就意味着死亡,而我们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意味着对生的渴望。这些都是深刻的哲学命题。
今天早上,我来办公室比较早,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给各位老师发信息、留言,解释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告诉老师孩子的状态,以及我们的努力。过去,我很不想去做这些事情,我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做好每件事情,只是偶尔做不好事情。可是,我的孩子却是几乎天天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一般孩子该完成的事情。
可能有的孩子偶尔做错事情已经让家长很抓狂,而我是期望孩子偶尔做不好事情,当然,我还可以继续放开,放下对孩子所有的期望,达到一种无我的状态。
现在当我去努力地和老师们去沟通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有痛苦的感觉了,我反而觉得这些都是一种修行,每一天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的修行。
无论我们和别人是相同,还是不同,这些都是无分别,用无分别的心看待所有的一切。不同,终有一天会相同,相同,又终于一天会不同。
我很感谢其他家长都能理解我,同是作为父母,他们感受到了我的不容易。但很多时候,我是非常悔恨的,不仅“对无常的抗拒”是我的障碍,对过去的悔恨,对未来的迷茫,都一样是障碍。我和老公有一个深层次的矛盾就是我们都对过去纠结不能释怀。虽然我们纠结的点不同,可是,那些经历永远放在那里,生活中的任何一点不顺(无常)都指向过去,永远绕不开。
我常常想,我有我的生命功课,而他有他的。这和我们的关系也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这是一个人从幼年时期就存在于内心的,缺陷是不能通过关系来解决的。
都各自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就好。处理好了就是最大的福报。无论我们未来的路还要不要一起走,都不影响我们各自的幸福。从这个方面,我真心祝福他,也祝福我自己。
回到佛教上来,我就像樊登老师说的那样,自我感觉是信佛的,可是这些只是初初的一点点。当前的我无法去读懂佛经,我却能通过其他的途径接触佛法,并且做我自己的修行,这也是我与佛法的缘分。
佛教的根本是要助人助己,如果做不到,读再多的佛法都是徒劳。我看到很多人沉迷佛法,神神叨叨,却依然过不好每一天。我老公不看心理学,也不看育儿的书,也不看沟通的书,他每天都是佛学的书放在手边和枕边,他能背下佛经,能够理解和讲解佛教,但是他和我还是在一个层次上,没有觉得他比我宽容,也没有觉得他比我更加精进。这不是说读佛学就不能大彻大悟,只是他的缘分也未到吧。
而作为佛学后进生的我,也按照自己的方式,踏上了自我修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