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儿子在社交上遇到一些问题,往常的我会焦虑,会埋怨,会担心,焦虑的是怕孩子一辈子有社交问题,埋怨爸爸在育儿路上没帮上什么忙,有时候帮倒忙,担心自己看了那么多育儿书被人说“这就是天天看育儿书的父母说起来头头是道,教的孩子就这样啧啧啧”,自我意思太强,陷入固定性思维,太在乎自己的感受,拒绝成长,进入焦虑担心埋怨别人的死循环。
这次孩子哭着大喊大叫,张牙舞爪的时候,我心里异常的平静,我知道也认定这是儿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坑,我们是可以一块儿解决的,也是可以解决的,我先跟儿子建立链接,认可他的情绪,接受他的情绪,抚摸后背,重复他说的话,告诉他我知道你很生气,也很伤心,等他好一点之后,我说:恭喜你儿子你碰见了一个困难,一个难题,我们一块解决,妈妈做你的后盾参谋,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样解决之后你就又成长了一步,是不是件高兴的事,值得恭喜的事,儿子竟然也有点害羞起来,我知道启发到他了,可能一次两次还会发生类似社交的问题,但一定不会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他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一样在变化,而不是像我之前只会指责他说,你怎么这样、怎么那样,这样的结果也一定是,他慢慢会变成我描述的“这样”“那样”,但现在一定会不同。
转变看问题的角度,由固定性思维转变成长型思维,只差一本书的距离,《终身成长》推荐给同样焦虑的你。
饭间
儿子竟主动跟爸爸说:今天下午我哭了,
往常他都是捂住我的嘴,不允许我提他的糗事的,就着他的话我把傍晚的事又阐述了一下说道:爸爸你遇到困难会不会难过、伤心。
爸爸说:会呀!
这样孩子知道了遇到挫折有情绪,是正常的事情,
我接着说:那我们是不是可以一块商量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爸爸之前解决问题或想到办法之后心情会不会变好,会不会觉得碰见问题有办法解决后,自己又成长了一步。而且咱们三个人解决的办法会不会更多?那爸爸关于孩子只想跟一个小朋友玩,而小朋友则更愿意跟别人玩,或更多人一块玩,有什么好主意?
爸爸说:可以加入进去,你们三个人一块玩呀!
我说:诶,跟妈妈的想法一样,我们都认为一块玩是个不错的主意,
小朋友总是能想到好点子,你说还有什么办法呢?
小朋友说:我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妈妈一起玩。
我说:还有呢?
小朋友说:还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块玩。
我说:嗯不错,三个人的办法就是多,我们一会就想出了三个好主意,那下次我有问题的时候我也找你们两个商量好不好?
两个人异口同声的说:好的!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调整跟别人沟通的方式,设身处地的为朋友考虑的心态,但一次只解决一个方面,不贪多,只能以身作则的慢慢改变才是不焦虑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