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欢写东西的,总感觉让感触流淌成文字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不过好久没有成篇的东西出来了。倒不是脑袋里空了,更多的是思想越过了一个原来自己没有意识到的“天花板”,忽然间不知所措起来。
我以为,没有想好就暂且放放,沉静一下。不成想,这一放竟然有永别的架势,似乎自此不涉此间江湖。高晓松在《晓说》里说他只谈那些想通了的事情,没想通的尽量不拿出来谈。我的原意也是如此,自己没有理清楚的事情,摆出来,难免为人诟病。可是,世间的事情,有多少是你能够想通的呢?
偶尔,一个念头也在脑子里蹦出过,那就是“这些意识,其实把自己和别人都看得太重了”。自己的思考,不管理没理顺,要给个交代的人,第一位的,当然还是自己。而别人,赞同的大可在台前点头称阅;不赞同的,大可在文后辩驳一番。遇到了谩骂甚至诋毁,考验的,是自己的心境。到了这个层面,则与你文章的观点关系不大了。
可话是这么说,还是未见多少文字落到键盘上。直到,前几天遇到“简书”。
春节回家,在火车上浏览左岸,看到了那篇谈论千字文的文章,裨益良多。文中提到“简书”,以为是Word类的编辑软件。回到家中,便开始寻找。才发现它的真身原来如此。恕我孤陋寡闻,当别人大谈“出走知乎”,“”奚落猫扑”,“不鸟豆瓣”的时候,我才刚把脚踏到这个房间的门槛上。
但,不管怎样,就这几天的体验来说,遇到“简书”,之于我是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不管将来如何,起码现在它照顾到了我心里最深层的那个东西,只是关注“文字”。
当几乎所有的网站把重心放在“交流”上,试图塑造一个又一个“圈子”,打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简书”挂起了专注“文字”的旗号,努力把写作拉回到它本身的价值上来。
这一点,让很多人感到“担忧”,试图用“定位”“战略”之类的概念给“简书”找出一个“未来”,你要想“怎样”,应该看看别人“怎样”,然后自己“怎样”……
可是,关于互联网业界的生态问题,虽然很热,可谓百家争鸣。可是到现在,还真没有人成为这个领域里的“上帝”,拥有“评判天下”的能力。很多当下看做是“真理”的东西,过不了多久就冷不丁被哪家公司跳起来一脚踹进了尘埃里。
如果真的想思考互联网的生存,可以读读美国的《连线》(《WIRED》)杂志,你不见得会认同它所有的观点,但起码它的文章能让人有所启发。国内可以看一看《罗辑思维》,这个自媒体时代的探路者,有一期《五问互联网》,里面有凯文·凯利和傅盛对互联网的看法,也可以作为参考。电台节目《东吴相对论》里关于互联网企业的评论也不少。当然,如果看过听过这些,大可以当我没说过。
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很难寻找规则的地方。正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说他也非常好奇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到底能发生什么事情一样,试图在互联网里“引导”别人本身其实就是一件非常不靠谱的事情。反倒是很多“无知”与“无畏”,让很多人的尝试“莫名其妙”的成功了。
所以,与其费尽心力的去思考该做什么,不如就静静的把“文字”这件事情做到极致。如同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所说,做一片土壤,让文字在这片土壤上疯长,让文字的叶子绵延向远方。
微信:
QQ:350825705
邮箱:yyj20ch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