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时,地方官员有制台、藩台和道台等几级。制台,又称制军,为地方上的最高长官。巡抚又称府台,下设布政使,掌管地方财赋和民政等事务,简称藩台。藩台下设的各路道员,民间尊为道台,多为四品官。如果以现有官本位来比较,大概属于副厅一级吧。
在此作如上的探讨,是为了介绍一位我们家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即老道台宗步儒。据说,他老人家是老祖十几个孙子中的一位,推算下来,应该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辈。同样据说,我们家这位老先人,曾连任过十三年的延安府的道台,且分管的是粮食和食盐两道。
一个道台,在封建社会里,不过是个小小的四品官。从这个角度来说,他老人家的这点官,实在没有什么可炫耀的。但对于我们家族,对于黄土地上一个自然村落的发展变迁来说,这样一个职位就非同寻常了。
宗步儒从小就是个顽皮的主儿,爬高下低,打架斗殴属于寻常之事。事惹得多了,家里人烦,说起他来都皱眉摇头,不予认可。唯独我们家的老嫘祖,对这个孙子眼光独具,另有看法。
这一年的秋天,连阴雨下得地里农活做不成,宗步儒的母亲和几个妯娌,坐在热炕上做针线活。这时,窑门被重重的推了开来,有个娃娃上门来告状,说宗步儒把他们家的牲口套头挂在桑树梢上取不下来了。母亲知道自己的娃娃捣蛋,只能好言答应马上打发人过去。只是她刚安慰走了一个娃,又有娃哭着上门来,说宗步儒把他们家拉磨的黑驴给骑的找不见了。这事大了,母亲只好冒雨去看个究竟。她一边收拾针头线脑,一边诉苦说:
“这愣头青娃,一天尽给我惹事,不是把人打了,就是把东西给弄坏了。唉,你们说他咋这么祸害呀!这将来不知道会是个啥人物了!将来大了还不学好可咋办呢!”
“嫂子,你快不要愁了。男娃娃,小时候调皮捣蛋点是好事。这样的娃,长大才有出息。”弟媳是个开朗的人,接口说:“我们家三弟小时候,那个害呀,连老母猪过来都要黑他两眼。一结婚,让婆姨管得就跟老鼠见了猫一样。现在都窝囊的让我害气呢。””
“娃是个好娃,现在还不到时候呢。”老嫘祖坐在后炕上,一直闭眼听几个媳妇啦话,忍不住说:“叫我看,我这一堆孙子里,将来怕还就他能有点大出息呢。不信,你们等着看吧。”
老嫘祖说完自己的看法,过了一段时间,让媳妇把这个调皮捣蛋的小孙子,送到了刘家寨私塾去念书。刘家的私塾是刘老举人创立的,后由小儿子继承。前后经过两代人的心血,私塾中还真出了几个有建树的人,因此在当地名气不小。
宗步儒的到来,初时还本分了几天,等和十几个同龄人混熟了,那股天性的顽劣便不安分起来。眼看原来还听话的一群娃娃,因了一个新弟子的影响,教学时的纪律就有点混乱。一位姓牛的老儒,脾气耿直,对宗步儒动了两回板子,打得他手掌肿了几天。失了父母的倚侍,更不比在自家那么得理,宗步儒学聪明了,闹事时换了花样,想法子让其他人来调皮捣蛋。老儒被耍了几回后,知道了情由,把他的所作所为告到了老舅舅跟前。
“我这个外孙子,他念书识字咋样?”老舅爷是个文化人,捋着山羊胡子问。
老儒想了想说:“要说背书识字,嗯。这一点还算行吧。这娃脑子是够用,就是不听话,害人的很。要是就他一个人害,那也害不在哪。关键是他还鼓动别的娃害。那些碎娃子也是,他没来以前,个个管起来都还听话。他一来,这事那事就层出不穷,让人烦心的很。”
“都是点碎娃子,调皮难免,这你就不要生气了,让我来管教一下。你一会让他单独来见我,我试试他是个啥材料。”老舅爷面带微笑,表情神往。老儒的话勾起了他儿时的记忆。
当宗步儒连蹦带跳来到书房,一生落第未仕的老舅爷,用他的人生经验,好言好语,鼓励中测试了一番。本性聪明的宗步儒一时得意忘形,把老儒教过的诗文,朗朗上口全都背诵出来。老舅爷心里惊喜,眉脸却皱了起来。他有点不相信,从书斋里取出一篇古文,让小外孙读了一遍,再问,居然又一字不落的背出来了。
“这个调皮鬼,还有过目不忘之才。难得呀难得,这是老天爷给我的照顾啊。我一辈子没有建树,老来老要是能再培养一个人材出来,也算是不白活了。”老舅爷心里感喟,面上依然不露声色。他眼一瞟,趁宗步儒得意之时,突然面色一变,二话没说,厉声喊了几个下人过来,把小外孙绑了起来。
“老舅爷,我知道是那老儒告我状了。”宗步儒被吓住了,嚷着争辩说:“我,我把功课都背会了。我是好学生,老舅爷,你咋还绑我啊?”
“我把你个碎鬼,仗着能背几篇文章,就不知师道尊严,天高地厚了,这还了得。今天,我一定要煞一煞你不敬师长,不服管教的坏习气。”老舅爷双手叉腰,命令说:“把他给我圈在思过房里,绑在柱子上。他一天想不明白错在哪了,就一天不给吃喝。三天想不明白,就三天不准吃喝。一辈子想不明白,那就饿死算了。”
下人遵照老爷的吩咐,把捆着的宗步儒往倒一放,一个抬脚,一个抬肩,送进了刘家修建的思过窑洞中。面对天大委屈,他再没吭一声,一直等房门上了锁,才无声抽泣起来。
经过一天的醒悟,宗步儒叫开窑门,哭着向老儒认了错,又向老舅爷表了志气,这才获得了自由。从此,我们家的这位老先人,跃过了童蒙的魔障,一改顽劣习性,开始了踏踏实实勤学苦练。五年后,小小年纪的他,因为成绩优秀,轻松过了秀才门。济身地方上的廪生行列,每年享受朝廷的补助。又过了三年,他一举通过了朝廷的秋围大比,自此,身上有了功名的光环。
就在宗步儒苦学准备参加最为重要的举国殿考时,家里传来了老嫘祖去世的消息。她老人家活了八十八岁,这在那个时代,绝对是高寿之人。从小对祖母特别依恋的宗步儒,弃考回家吊丧。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科举舞弊成风。后来,宗步儒虽然考上了贡士,但仕途却不如意。不过,他老人家胆大,心细,凡事能伸能曲,也善于钻营,没几年,自上面弄了个官位,就进入到了延安府里,由副而正,最后稳在了道台之位,一干就是十几年。
明崇祯元年前后,整个陕北大旱,春、夏无雨,禾苗枯死,夏粮绝收。到了秋天,霜冻早来,地里作物更无所获。饥荒蔓延,饥民满山采蓬蒿而食,到处就闹起了民乱。安塞的高迎祥,延川的混天猴张孟金,清涧教书先生赵四等纷纷起事。大明朝参政洪承畴受朝廷委派,率大兵至陕北,一方面镇压,一方面安抚。
就在陕北大地上热热闹闹期间,我们家的老道台,派了几个心腹,打着赈济灾民的幌子,押送一批地方国库里的财物,往西回了一趟宗石湾。几天后,财物不知所去,一行人空车空马返回了延安城。
有读者会这么说:“听你这么一说。我敢断定,你们家的老先人,肯定是一个贪官。因为你说的这种人,在电影里,小说中,都是这么描写的。”
如果读者诸君就这么简单地下结论,作为老道台的后人,我坚决不予认可。因为大家有所不知,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受命于上级领导的安排。把财物搬回家,完全是在当时形势所迫之下,不得以采取的保有国家财产的一种行为。只是后来发生的事,有点始料不及的阴差阳错。
洪承畴率兵到了陕北,虽恩威并施,无奈饥荒严重,这边刚把一批闹事的镇压下去,那边又有一批翻了起来。如此反复到后来,翻出了一个农民革命英雄李自成。这个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跟我们家老道台之间,还有点历史源缘。
李自成闹事,其实事出有因,也有点命运使然。洪承畴在当地招募兵勇,他报名当了一名延安府的银驿卒。这是一份负责延安至银川公文传递的差事。两地往来,有一条多年走出的线路,途经过宗石湾村前。宗步儒在衙门为官,这李闯王自然也是联系主动,经常帮忙捎一些书信和物件,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慢慢的,两人虽然地位有别,但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处了起来。
“此人眉骨成棱,面沉目深,行事有城府,又工于心计,虽是没多少文化,将来怕不是甘居人下之人。”宗步儒钻研过相学和道学理论,并很有造诣。他老人家慧眼独具,对李自成的评价很高,也很矛盾。他私下和几位同僚在酒后闲谈时说:“如果能利用这样的人为政府做事,给个一官半职,应该会是个有决断之能的人。要是不能,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怕会成祸乱之源……”
这本来是同僚间酒后的话,后来却差点成为要了李自成一命的一个小引子。
不久,陕北民乱之火四面燎原,各路占山为王的人马,一度合力围了延安府。府尹在城上派重兵把守,等待救援,同时,城中实施戒严,采取铁血手段肃清内奸。刚从外边送公文回来,正在衙门中忙事的李自成,被当成了重点嫌疑对象,押入了大牢。
乱世之秋,官家杀人那是没有常情可言,只要沾着蛛丝马迹,脑袋不知何时就会被砍了的大有人在。李自成在公门跑差,心知肚明这个理,情急之下,他托人求情到了宗步儒名下。
“听说你们把银驿卒也给当成奸细抓起来了?”宗步儒有些意外,见着了那位领兵的同僚,在聊天中装作不经意地说:“这个人从小是个没娘没老子的孤儿,在咱们府衙也干了有些年了,应该还是可信的。”
“此人可是跟那个造反的高迎祥是老乡啊。我觉得不可信,太危险,骨子里和咱们不是一路人。现在虽说还没犯事,将来谁知道呢。”同僚知会宗步儒的意思,玩笑说:“那年,我也是听了你的看法,对他特别留意了一下,越看越觉得这个人留不成,还是早点了断了好,免得留为后患。”
“你的意思是要借这个机会杀了他?”宗步儒表情一沉。
“老道台的意思?”领兵同僚似乎是故意反问。
“战事在前,咱们各有分工,各自决策,互不影响。哈哈哈。”宗步儒一笑,撤身离去。回到自己的府上,他为此纠结了半晚上,就想出了一个办法。
乱民攻打延安城,城防紧迫,就在李自成要被砍头的当天,宗步儒花了一笔重金,通过一个狱头,支开了当日的几名看守,用另一个醉酒的死刑犯人,把一个历史人物给换出了大牢。只是他老人家绝对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换,会把大明王朝的江山给换掉了。
李自成逃出大牢,发现城门四闭,逃出城外几无可能。无处藏身的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摸进道台府,面见了救命恩人宗步儒。
李自成那年刚三十出头,比宗步儒小二十几岁。两人见面,这位土龙王可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当一个短命王朝的皇帝,所以想都没想,就双膝脆地,向道台大人不紧不慢地谢过救命之恩。宗步儒忙拉他起来,让了座,叫家人上了茶水和吃食。
坐定后,宗步儒呷着茶水,试探地问:“这延安城是个小泥溏,以后也肯定是容不下你。外面现在很乱,这城要是破不了,不知道你下一步做何打算?”
“事到如今,我还能有什么打算。”李自成紧锁八字浓眉,表情森然。“这些年,我为朝廷跑腿做事,只想着能有一口饭吃。现在到好,除了逼我上梁山,还有路能走吗?”
两人诚心相对,所以说的都是大实话。一向言少的李自成,对明王朝的腐朽满怀愤愤;对百姓的苦难与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现象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同时,他借了酒意,为自己英雄气短而叫屈。宗步儒平心静气地听罢,决定资助李自成一些盘缠,供他逃难之用。
李自成在道台府里藏了三天,大明朝的大队援兵赶到,城外的乱匪之围被解,城门洞开。做事沉稳的宗步儒抓住机会,精心安排,将李自成扮为家人,把他带出了延安城北门,又送到距城五里的伏龙山下。临别,这位后来得了天下的李闯王,抱拳一躬,揖谢过宗步儒,承诺将来如有出息,一定报答救命之恩。
满腹心事的宗步儒,目送着李自成背一个包袱大踏步离去。此时的他老人家有点怅然若失,心里想着一句话,嘴里跟着自语出来:“但愿我没有看错人。” 李自成可能是风闻到了老道台的自语,或者是心有所想,他走开没多远,又匆匆返回来,有点犹豫地说:“大人,我还有件事想请教一下。都说大人的相面水平了得,那你给我看一看,我将来的前程咋样啊?”
“好着呢。”宗步儒随便的用眼一瞅,笑着摇了摇头,挥手说:“天大,地大,就怕你住不下。呵呵,好着呢,只管去闯荡吧。”
李自成想了想,不好意思深问什么,再次谢过,一路向北,往陕北的米脂投奔老乡高迎祥去了。他后来给自己命名为李闯王,是否受我们家道台老先人的话影响,这一点无从考证,在此只能以“也许”两个字来引入了。
经了李自成的事,在官场上浮沉了多年的宗步儒,对明王朝的气数看得很清。他借口防贼,也是未雨绸缪,给当时的顶头上司出主意,对国库中的一些财物银饷,实施了狡兔三窟,分散储藏的策略。这才有了往宗石湾转运官银的事。
两年后,李自成亲率大兵破了延安城。人称万人敌的猛将郝摇旗,杀光了留守城中的所有官府中人。宗步儒携家眷老少和积蓄,因为提前得了信息,全身而退,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宗石湾。他老人家从此隐居下来,直至明亡清兴。换了朝代之后,一档子官家财物的秘事,因为知情人的死绝而没了后话。
上面这一段绝非野史,只不过是李自成成名前的一件小小的不太光彩的经历,相对于他后来大起大落的大事业,这个小故事完全被历史学家们所遗漏。而我们家老道台,在随后的岁月里,看着李自成昙花一现般夺了天下,当了皇帝,又失了天下,最后不知所终的结局,心头的感触可想而知。
“如果自己不施援手,让这个一代匪雄就那么死在延安府里,那么历史也许要另行改写了。”一度,宗步儒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还是骄傲的,只是联想到大明朝的灭亡,他老人家又觉得无限的怅惘。“唉!从为人臣子这件事来说,自己是个导致大明王朝覆灭的罪人啊!”
据说,李自成势头正盛时,曾派人来请宗步儒入伙,他老人家以年老多病为由婉拒了。也正因为两人间的这一重关系,起义军在吴起当地实行籍没富室,解决军饷政策时,对宗石湾都网开一面。当地宁塞堡神一元、神一魁弟兄俩拉杆子造反时,到是跟宗步儒借过一些银两,但没有危害宗石湾。可以说在陕北大地那段混乱的年代里,宗石湾人在钱财上没受到过什么大损失。
晚年的宗步儒钻研玄学,参悟禅理,潜心向佛。同时,他以治国平天下的能力,牛刀杀鸡,大材小用,致力于宗石湾的建设,使一座山村无论从对外影响上,还是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