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生于朝阳,少小离家,寄居他乡。于是,生我的朝阳成了我的 “异乡”,而寄居地似乎成了“家乡”。虽然,我无数次地在“家乡”与“异乡”之间穿梭。其实,我是不了解朝阳的。起初,背上木制的“行李箱”到外地求学时,我是从别人的口中知道故乡的。“哟,朝阳啊,一年两场风,一场刮半年。”“朝阳,十年九旱。”……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是从单位的“一把手”口中知道故乡的。“今天我们单位又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来自朝阳,我们辽宁的贫困地区……”我很勤奋地工作着,希望能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在外地工作了若干年后,我是从新闻上或者网络上知道故乡的。“朝阳,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的地方,第一朵花盛开的地方。”“牛河梁”“玉猪龙”“红山女神”“三燕故都”“和龙宫”“龙腾苑”“金步摇”“龙翔书院”“慕容街”,这些字眼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重要位置上。再回朝阳的时候,我开始留意朝阳风物。从丹锡高速公路朝阳南出口附近,远远地就可以看到朝阳凤凰山上,有这样八个清晰的大字:“花鸟源头,文明曙光”。信步朝阳,我惊异地发现,汤汤大凌河竟然像滔滔黄河一样孕育了中华文明。这里,不仅有来自远古洪荒时代的花鸟虫鱼化石可以见证这片土地与文明的渊源,而且以牛河梁为中心的“红山文化”遗迹实实在在地验证了朝阳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资历”。而那些不断出土的文物,正以不可估量的价值诠释着朝阳的厚重。在市中心,朝阳南北二塔,巍然屹立。在方圆不足五十公里的地方,竟然有四座博物馆。如果不是“家底”雄厚,谁敢如此张扬?是的,我为故乡的文化底蕴而自豪。我一遍一遍地在四座博物馆之间徜徉,惊异着朝阳历史的厚重与多样。“这分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我感叹,并为长久对故乡文化的漠视甚至随波逐流的误解而愧惭万分。
“朝阳正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从朝阳文友口中,得知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欣然。这些天,我一直有个冲动,想找一个词来形容我的故乡朝阳。先说朝阳的山吧。山有很多种,有的叫土山,自然是山上的土多一点,树当然也会根深叶茂,望之蔚然;有的叫石山,自然是石头多一点,山上长不出大树。很显然,朝阳的山是石山,山头——不——甚至整个山体都是石头,浑然天成,锋芒毕现,就像操着一口辽西话的朝阳人一样,有一说一,直来直去,绝不拐弯抹角。远的不说,如果说辽东的山是少女,那么朝阳的山就是一条汉子;如果说辽东的山披着秀发,那么朝阳的山就直接露着风骨了。再说朝阳的树吧。朝阳的树以杨树、柳树、松树为主,但特色最鲜明的树是枣树。这种树不仅在农村有,城里也有;不仅山下有,山上也有。小时候,我农村老家的菜园子墙就是用泥盖的帽,泥上插的就是浑身是刺的山枣树。这枣树长得瘦骨嶙峋,曲里拐弯,可谓其貌不扬。但它十分实用,就像插上院墙,可以防鸡鸭,防盗贼。它的果实——朝阳红枣,早已声名远播,为老实厚道的朝阳人充实了腰包。朝阳的枣树不仅多,而且历史久远,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那时候它叫“棘”。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朝阳的枣树,就是这样的物什。十六国时期前燕的早期都城就叫“大刺城”,遗址在今朝阳市北票章吉营子乡附近。据说,经专家考证,“大棘城”的位置不止这一处,我猜想,如果想一想看一看朝阳地区悠久的枣树种植史,遍地的枣树,“大棘城”在朝阳或许是一个重要证据吧。 再说朝阳的桥、朝阳的水、朝阳的人……对,说说朝阳的人吧。正月初八,当小山村里像我一样把故乡当“异乡”的人经历一番喧闹后纷纷返回“故乡”的时候,我一个人驱车来到了尚志乡的“赵尚志烈士陵园”暨赵尚志烈士纪念馆。馆是闭着的。巧的是尚志乡一位老乡带着侄儿和侄儿新处的女朋友来参观,我很顺利地借光参观。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将军,承担起民族命运之重,在白山黑水间抗击日寇,立下赫赫战功。最后被敌人残忍地杀害——割下头颅,沉尸江底。我们可以想像,敌人对赵将军恨得有多深,我们的民族英雄就有多么伟大。带亲友参观的老乡成了免费的导游。他讲起赵尚志这位朝阳英雄老乡的事迹如数家珍,言语间充满自豪。我的心不由得也高大起来。我曾对“家乡”的人讲起朝阳的“清风岭”,讲起《中国地》的抗日故事,他们不以为然地说,“那不过是电影而已!”在他们眼里,抗日的“赵老嘎”不过是虚构的。可是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抗日英雄赵尚志将军就是我们朝阳人! 朝阳,我久违的故乡,我应该用什么词儿来形容你呢?朝阳挺爷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