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高中有个文艺委员,安,农村来的男生,个子不高,普通话不标准,记不得大家为什么选他作文艺委员。
高二的艺术节要求每个班级大合唱,一首指定曲目,另一首自选。他选了一首很新鲜很好听的歌,因为大家都不熟不会唱,他就在中午休息时间放给我们听,说等我们听熟悉之后再开始唱。
听的时候同学们都很乐意,不知不觉一个个中午就这样吃着饭、聊着天、听着音乐过去了。有一天,他说离比赛的时间不多了,我们该试着唱一下。可是挑选的几个领唱的同学都说还没学会,他让大家跟着音乐一起唱又没人跟......场面真是尴尬。
他当即关掉了放在讲台上的音乐,说:“这是班级活动,是比赛,如果大家都觉得没兴趣参加的话他去年级组弃权。”说完就拎着录音机下去了。班长等班干部,马上说我们不弃权,要参加比赛,后来跟着附和的人越来越多了。
现在想想,小小年纪的他当时真是好酷啊,即使师范大学毕业的很多年轻班主任也未必有他的控班能力。我们拿到了年级第一,因为我们练习时大家非常投入,在他面前我们唱的一本正经的,效率相当高。他用的是激将法吗?被他那么一说,似乎不好好唱歌就是和班级荣誉对抗,犯了大错一样。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大的孩子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当时几岁?他母亲断机杼之后就迷途知返、刻苦学习了?是孟母和安的气场强,还是孟子和我们当时的悟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