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漠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生于1711年到1776年间,是启发大哲学家康德,使康德开始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人。休谟生长在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家人希望他希望他修习法律,但他觉得自己“对哲学以外的事物有不可抗拒的排斥心理”,他的主要作品是《人性论》。
他比任何一位哲学家都要能够以日常生活为起点,他对儿童体验生命的方式的感觉很强烈。他建议,人应回到对世界有自发性感觉的状态,人们普遍相信有天使。根据估谟的说法,天使是一个复合的概念,由两个不同的经验组成,这两个经验虽然事实上无关,但仍然在人们的想象中结合在一起,休谟希望人们回到孩提时代对世界的影响。
他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直觉,一种是印象,一种是观念。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他进一步强调,印象与观念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复合的。他说:我们有时会将物质世界中原本并不共存的概念放在一起,比如天使、鳄象、飞马,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心灵很擅长剪贴拼凑的工作,这些概念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曾经由我们的感官体验过,并以真正“印象”的形式进入心灵这个剧场,我们的心灵只是把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创造一个虚假的观念罢了。
无论如何,只要是无法回溯到特定感官认知经验的思想与观念,休谟便不接受。自我概念就是一个复合概念,比如我很容易发脾气,我也很优柔寡断,有时候对一个人又爱又恨。
2500年前佛的看法和休谟的理论相似,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因此,并没有“我”或不变的自我。
休谟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他是我们所谓的不可知论者,就是指一个怀疑上帝是否存在的人,他临终时有一个朋友问他是否相信人死后还有生命,据说他的回答是“一块煤炭放在火上也可能不会燃烧”。他的心灵没有任何成见,这个回答就是典型例子。他只接受他用感官所认识的事物,除此之外,一切事情都有待证实。
习惯性期待也是休谟的经验哲学的要点,他谈到习惯对人的影响时,强调所谓的因果法则,也就是说每一件事的发生必有其原因,他强调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
20世纪的实验主义哲学家罗素举了另外一个比较可怕的例子,他说有一只鸡发现每天农妇来到鸡舍时他就有东西可吃,久而久之,他就认定农妇的到来与饲料被放在盆里这两件事之间必然有某种联系,但是有一天农妇跑过来把这只鸡的脖子扭断了。所以一件事紧跟另一件事发生,并不一定表示两者之间必要联系,而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休谟则认为,我们的言行和行为并不是由理性决定的,是由我们的感情来决定。
根据休谟的看法,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别人的悲喜苦乐,所以我们都有同情心,但这和理智没有什么关系。休谟指出,我们绝不是从“是不是”的语句得出“该不该”的结论。许多纳粹党人在战后被定罪,理由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理性,而是因为他们的罪行令人发指。有时那些心智丧失的人倒可以免罪,因为我们说他们“无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因为丧失感情而被免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