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2月13日上午9:00--10:00,何伟俊老师伴读《论语》。跟着何老师读《论语》,走进孔子的“家”,了解、学习这位至先师、教育第一人的思想、智慧,更重要的是感受《论语》中真实主人的人格和风采。
一、“学”而“第一”:首篇呈大义,虎头豹尾相呼应。
1•1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0.3孔子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论语》的第一个字为什么是“学”?第一章为什么是“学而时习之…”?
弟子们以孔子的这三句教诲作为《论语》开篇,是他们对孔子思想、智慧的深度体悟、心领神会。全书以“学”领衔,不仅体现孔门的为学之本、孔子对弟子求学的殷殷期许,更是孔子自身的人生历练和感悟。孔子一生好学乐教,以学习成就人生,“下学而上达”,登上了自己生命的巅峰。这三句话都是反问语气,不是为了强调语义,而是与弟子们推心置腹,和弟子说心里话,引发、启迪他们的思考。学习的目的、价值是什么?要在适当的时候去实践、去做事,并且为学有成效、学以致用而快乐;学习还要跟同伴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快乐地与同学相处;在和同学相处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为的是提升自己,而不是炫耀、显摆自己,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的学问、思想而怨恨。
《论语》开篇首章孔子这三句话,可谓“开学寄语”,警示弟子们人生“学”而“第”,寄予弟子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希望,是孔子学习哲学和教诲弟子的总纲。
《论语》的末篇未章孔子也是讲“学”,学是根基,“学”而“知”之,通过“学”方可“知命、知礼、知言、知人”,期待弟子们志于学而做个明白人,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立足于世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读《论语》需要前后串联,整篇融通,感受孔子思想深处的“一以贯之”之道。孔子的学习,不只是学知识,更不是为考试;而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明理成人,“下学而上达”。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6.3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7.8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联系孔子所言“性相近,习相远”来理解,即使好品行,只有通过学而修,在行为中才能体现其价值,使用得当而产生正能量,过分或使用不当则产生负能量。你有良心,希望禾苗长得快点、高点,你可以施肥、除草,但施肥不可过度,更不可拔苗。就像有的老师、家长太负责、太“爱”孩子,因为没有遵循规律而教育,反而遏制了学生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好仁、好知、好信、好直、好勇、好刚,者需要学而明道以正确地使用它们,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学,就是明道、修正,就是去除蒙蔽。修道之谓教一一学以匡正人生学以去蔽,学以醒悟,学以改过,学以趋善,学以正道,学以更理智,让生活、人生更加美好、幸福。
二、学习人生:终身学习,下学上达。
2•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19公问孔子子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17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好古,敏以求之也。”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6·9孔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整部《论语》,“仁”是一以贯之的“道德律、人格律”,“学”是以贯之的“实践律、精进律”。“仁”和“学”是整部《论语》的关键字,是孔子重要的核心思想。《论语》对当今人的启示重点就在“仁”和“学”上,有仁心不伤人,能学习不糊涂。“仁”和“学”的价值对人类来说是永恒的,是人类水远的正道。
孔子这里说的学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三个层面一一学而知之,因而学之,困而不学。生而知之,那是上天的事,个人无法改变;因而学之、学而知之,应该是人生常态;困而不学,是人自己的问题,有时候也是社会的事。作为人,自己不能不学;作为社会,不能不提供学习的机会、环境和条件。人的成长离不开学,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学,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这是孔子学习人生、学习哲学对我们的启示。
三、善学善教,先学后教。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而不厌,诲人不卷”是孔子为师从教的真切感受。我们仿佛听到了孔子的心声一—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温故知新”,提升了自己的文化素养、人格修养,知识、思维的底瘟深厚了,“诲人不倦”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而是快乐的事。职业的倦怠就会“孤云独去闲”,如孤云悠然而去。
教学”里面含着多个“学”:学生、学习、教者先学、教的过程中学习教得更好、教学相长。
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学习首先是教师的事。好学的教师,能学的教师,善学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好的教师,应该永远把自己当作学生,锲而不舍,终身学习。有些人一做了教师,便专门教人而忘记自己也是一个永久不会毕业的学生。因此很容易停止长进,甚而至于未老先衰。只有好学,才是终身进步之保险,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证。
四、教学相长: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孔子老师。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以;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的看法显然比子贡高一个层次,但孔子这句话是因为子贡的发问激发出来的。这就是教学相长。这一间一答,我们已经感受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和相互对话的乐趣。接下来的回一应,更体现了师生间思维碰撞而生成的智慧和情趣。这样的对话过程,也就是互学的过程,值得细细玩味。
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不难想象,最后孔子激动地说:“启发我的,是你卜商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子夏的话,激发了孔子对“礼之本”的思考。这时,孔子已经忘记自己教师的身份,完全沉浸在和弟子同学共修的欢乐之中。这是远古的头脑风暴,这是师生智慧的对话,这样的教学相长令人心仪向往。这两个师生对话的故事,情趣浓郁、意味丰韵,里面蕴藏着孔子的学习哲学和教育智慧,体现了孔子为师的人格。孔子的教学是和弟子真诚、平等的对话,绝没有居高临下、专断强制。孔子的率性、好学教学民主可见一斑。
一百分钟的伴读,学员们并不感觉劳累,而是沉醉其中。最后,何老师以两句诗:“学而不厌,腹有诗书气自华;诲人不倦,立德树人桃李香。”赠送给听课的学员,以激励这些教师终身学习,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