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佛系一词,与佛无关。只是表象联系。而且该词汇纯属造词。
其次,如果你看过一系列佛系文章,那你就知道这不过是一系列带着消费90后群体文章的新形式。一系列以中年人油腻的视角去揣测这一群体特征的爆款文章,夹杂着大量看似诙谐,像素极低的图片和若隐若现的咆哮体。现在 的媒体形式多样变化,在满足了每个个体表达欲望的同时也过度消费了内容。你如果随便在搜狗或者谷歌上搜一下“90后”这样的标签,你会发现这种内容几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集体潜意识里的东西了。我一说九零后这个词,每个人的脑海里立马浮现这个群体的标签,以及他们对于该群体的判断,脑内小剧场几乎瞬间就开演了。那就更不要说经过精心编排和思考的公众号文章了,一场过度消费带来的狂欢,不过是把标签泛化推开,这上面所说的佛系特征哪怕有半点让你心中有点波动,他们就成功了。社会文化的传播即使是在报纸年代也是很迅速的。他们发明的单词还是非常的多,格式就是佛系+XX,那我发明一个非常实际的名词好不好,佛系工资:领工资的时候,有很好,没有也行,随便发一点就好。你敢把这个名词搁自己身上用吗?别闹了。
第三,如果你真的用心了解过九零后群体,你就会知道他们真的不想再出现在任何文章上了。(当然,做科研的还是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各种引用中)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很多相似特征的好嘛?每代年轻人都有独立,叛逆,迷茫,敢拼博的共同特征,更不要说每个个体身上所具有的东西了。只不过人家九零后想独立,有着知识焦虑和技能焦虑,只不过人家没钱没时间,也要关注品质关注生活。其实只是社会文化物质基础不一样了,消费观念不一样了啊。在平和的年代里,人们更愿意去发展个人性的需求,成长型的需求而已。年轻人丝毫不犹豫愿意花1500买一张门票去音乐节看自己喜欢的艺人,去感受音乐背后的律动,去放松,去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去自己感受音乐人感受到的这个世界。这又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又丰富自己的情操和审美,多好一事儿。这事搁很多中年人身上,就是犹豫,有闲钱喜欢,也还是犹豫。再退一步说,既然你们所谓的佛系文章里泛化了这一系列标签,那我们也来举特例,看看这九零后是不是你说的那样,像日本文化说的“平成废宅”。随便举个例子,柯洁啊,孙杨啊,你在随便搜索引擎一搜,九零后博士生导师都有了。这样的例子丝毫不会比过去的每一个年代的优秀年轻人少。你知道嘛,鲁迅先生也是九零后啊,只不过是一八九零后啊。
最后我们来说说看佛系这精神。正如大家所说,这不过是丧文化的新表达方式。日本有平成废宅,也有人专门写了本书叫《低欲望社会》来讨论这事儿。大家都很喜欢马男波杰克,还真的有人把丧的部分断章取义,演变成了今天的这种文章, 真是可笑,人家是让你在其中看到自己的缺陷,至于丧的部分只是写实,让你平凡枯燥单调无聊生活中笑一笑罢了。“你需要知道,我不完美,我愤世嫉俗,占有欲强,有时候还会大发雷霆,我并不是一直都能做得很好,但我想变好,我在努力变好,我觉得我可以变好,你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by 马男波杰克。 不争?别逗了。反正我是凡夫俗子的一员。你的心态当然可以是随遇而安,看淡得失,但你这摆出一副我真的很多东西都不要了的姿态,佛系工资您试试?以前,我老觉得以一个观察者的心态去讨论问题,去讨论公共事务可以让你无懈可击,因为你是上帝视角,自圆其说,但是这样有什么用呢?那不过是你的自恋加上胆怯而已。对于所有可以讨论值得讨论的问题,都应该去争,即使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但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就够了。你不参与永远不会输,但是你也永远有参与感,不会在更广大的领域去发展你自己的边界。如果你看过前几天谷歌出的Year in Search-2017 的话,你会发现今年的关键词how,讲的就是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想要去帮助大多数人的故事。不要再去随缘了,去认真对待缘,大多数的佛系精神他说的是焦虑,那你完全可以用参与的方式去改变这种焦虑啊。
最后,其实佛系XX也有很多好的方面啊。佛系乘客:你停在那里不要动,我自己可以走过来。晚高峰的时候对于司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天辛苦工作最好的慰藉了。这世界这时代,每个人都焦虑,都活得不容易,你能参与改变他,本来就是最大的争,为了你自己也好,为了这社会也罢。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反正我那天看谷歌出的Year in Search-2017的时候哭了,你也可以去看看,一共两分钟,微博上就有。我想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来结束这个回答:”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by 鲁迅《热风·随感录四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