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您可不可以给我两元钱?我要坐公交车。”
“阿姨,可不可以给我两元钱?我要坐公交车。”
“哥哥,可不可以给我两元钱?我要坐公交车。”
“姐姐,可不可以给我……”
“……”
盛夏的七月,骄阳似火。在大街上,一位看上去约摸十岁的小男孩穿梭在城市中川流不息的人群中,从早上到中午,孩子就在炎炎烈日下,一脸的挚诚,怯懦的口气,他都不知道也数不清用这样的语气垦求过多少人了。每当他开口向这些陌生的大人们开口只是为了讨要区区两元钱时,这些刚才还在有说有笑、各司其职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听到孩子的近乎可怜的恳求,就在那一瞬间,发生了连科学都无法解释的怪象,那就是:这些人从刚才会说能听的正常人一下子变成了聋子瞎子和傻子!
太可怕了!这些叔叔阿姨们怎么了?为什么我一向他们开口讨要在他们眼中不值一提的两元钱时,他们中了什么魔了?难道真的瞎透了?!聋实了?!
就这样,孩子恳求了一天。傍晚,孩子也求累了,在车站广场上打起了盹儿。
他被喧闹的人声鼎沸吵醒了,睁开眼第一眼就看到一位衣衫褴褛,弯腰驼背,白胡子已经留了很长的流浪汉。确切地说,是一个这座城市的“毒瘤”――乞讨者。因为这位肮脏邋遢的老头背着一副蛇皮袋,手里端着乞讨用的搪瓷茶缸,另一只手拄着一根打狗棍。这身行头,就是这一行的名片。
孩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试试看的心态,走到流浪汉跟前,有气无力地求着:老爷爷,可不可以给我两元钱?我要坐公交车。
这位老乞丐看了孩子一眼,没多想,顺手从茶缸里拿出两元钱。“拿着,孩子”就这么一句,再无多说,佝偻衰老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下茫茫人海中……
孩子感动得哭了,幼小的心灵明白了一个哲理:有时,拥有越少的人,给予的却越多!
原来,孩子在做一项关于人情世故的实验!那位老乞丐的茶缸里乞讨来的钱,一定受了无数白眼和唾弃而得来的,说不定一天都讨不够那些聋子瞎子傻子的一盒烟钱一碗饭钱。因为现在的人们防骗觉悟高了,都认为最有钱的就是这帮外表邋遢的乞丐们,不过也确实是的!但这位老乞丐,似乎是那帮“最有钱”中的特困户。
孩子决定用百倍的回报来感谢老乞丐。“想给这位老爷爷一些帮助。”
在服装店,孩子掏出五张毛爷爷,买了几件价值四百多元的衣服。又在外卖店,买了一份红鱼套餐。爱心小分队在城市大街小巷好一阵寻找,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那位老乞丐。
孩子走过去,把新买的衣服和红鱼盖饭塞到老人手中,说:“老爷爷,谢谢您,这是给您的……还有这五百元钱。”
那老乞丐面对突如其来的“馈赠”,惊讶得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啊呀呀,咦!谁叫你给我的?”出口就是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
河南人就是中国的吉普赛人,不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甚至地球上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河南人的踪迹。
“这就是给您的!”孩子说。
“咋那么好类?”老人对此质疑。
“是啊!没关系,给你,就给你!”孩子不会说别的,一句“是啊”就是对老爷爷的最大安慰。
“孩子,你大人呢?”
“没有”
“哎吆喂,谢谢!谢谢!”
孩子头也不回地消失在人海中。
老乞丐坐在台阶上,颤抖着双手打开了饭盒,一口一口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忽然,面部抽搐了几下,高兴、难过而又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赶紧擦拭了几下。
老乞丐可能根本不知道,也忘记了曾经帮助过的那个小男孩为什么对他有如此厚报。
一个小小的善举,可能得到的是丰厚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