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牙痛过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那颗摇摇欲坠的牙齿,如果你不去碰它,它是不会痛的。但是,你不会不去碰它:用舌头顶它,从而感受它的疼痛,是这颗痛牙脱落之前你会反复做的事情。这种重复制造痛苦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对痛苦成瘾”。疼痛是一种记忆,而一切记忆都会寻求再表达。从生理学上说,我们从外界获得刺激,会在大脑里留下物质的痕迹,这些痕迹在适当的时候释放,就促使人寻求相应的刺激的重复。很多人的生活,可以说是由痛苦串联而成的。这些人把痛苦当成自己独特的享乐方式。所谓痛并快乐着,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越是幼年时候经受的痛苦,越容易在将来的日子里被重复。因为这些痛苦会渗透进一个人的人格层面,在不容易被探测的深度潜藏着,持续而坚韧地寻找着表达的机会。这种表达往往会给一个人所有方面打下痛苦的烙印:他的许多看法可能是令自己和他人都难受的看法,他的情绪大多数处在低谷或者不和谐的亢奋中,而他的行为也不断地在伤害他的身心健康。重复痛苦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把自己的生活、工作弄得很糟糕,具体表现可以是不断重复失败的学业、友谊、爱情、婚姻和事业。当这种倾向走向极端时,可以表现为直接攻击他人和社会秩序,以吸引社会和法律的惩罚,从而达到重复痛苦的目的。危害治安者,受贿者、吸毒者等等,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社会对有这类重复痛苦的人是不接纳的。对于失败者,社会会给予其很多蔑视,这毕竟是一个功利的、崇拜成功的社会;对于犯罪者,社会会给他们应有的惩罚。从心理学上讲,蔑视和惩罚是他们希望获得的东西,是他们的 痛苦瘾 的解瘾药,所以社会似乎有配合他们 过瘾 的嫌疑。虽然如此,为了弘扬 对成功成瘾 的倾向,也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对失败者和犯罪者给予恰当的蔑视和惩罚还是必需的。
重复痛苦的另一种倾向是,用社会许可的甚至是赞美的方式来虐待自己,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拼命工作。经常在媒体上看到一些中青年学者或者企业家英年早逝的消息,通过他们的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他们实在是工作得太勤奋了。媒体对这样的情况都只有一个态度,就是赞美。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好的态度。抛开社会效果不谈,对一个个体来说,不管是死于工作还是死于吸毒,都一样是生命的终结。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虽然成瘾状态很难改变,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改变。要改变对痛苦成瘾的状态,最好的办法是增加幸福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来自生活的一切方面。不过,自然的生活状态对一些 瘾 太大的人的影响力是不够的,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看心理医生。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 对痛苦成瘾 的倾向。而且,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习惯于给自己制造失败和痛苦,就可以有更多的成功与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人都应该去看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