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本好书,真正想读懂其中内涵并不容易,好像自己的小孩一样不同时期聊起来感受都不同。
《运营之光》的作者黄有璨老师说:内容是营运的家底,无处不在。内容是王道,可以引出一切的源头,不可替代,说了各种技巧和数据分析,如果没有内容的框架好像是一个空房子没有人居住,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真正的运营人必须懂内容的创作,也必须抓住重点:可能优先级和权重最高的事情,是我们最需要优先解决的,否则做了N多件事都是事倍功半。
我们的内容怎么才可以明显的与其他人区分开呢?关键的在于内容的定位和调性。
其实我个人就比较感性,在简书和公众号这些都喜欢写写不同类型的东西,只写一种感觉别人会闷自己也觉得单调,有读书感、影视剧观后感、育儿、高兴了还有散文诗歌。其实一般新手小白的写作范围都很大而不确定,如果真是谈到具体的定位而言,就真是有点乱了。
随着自己写作的时间变长,经验增长,逐渐会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写得比较开心,比较容易,比较发自内心,不需要伪装,而且阅读量也会很好。
找到我们的写作的内容的定位和调性,是为了从内容质量较好每一篇文章吸引用户为短期基础,逐渐积累一系列长期、持续的内容为载体,面相读者建立起一种识别度和信任感。逐渐明确了我们的内容边界(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写了对别人有帮助效果好阅读量会增加),给我们的内容打上固定风格标签。
重要的目的:这个调性成功树立,我们在用户(读者)心目中占据了一个牢固位置,可以降低用户认知之成本。大家一看到我们账户名即刻想起是做专业运营和产品、或者是婚姻育儿、又或是成长励志、影视剧评论..
当用户有这方面需求会搜索找我们的时候价值开始体现了。
这样比较可以得到忠实的粉丝,也可以让自己的创作在专业的领域精耕细作,逐渐上升至不可替代的位置。
我们也需要多了解现在各个人气平台的调性,为了让自己可以显著的不同和差异特点,及时为自己找准确定位和调性,落到实处的找到具体的发力点,就算是练习也是有目标的努力,力气不能白费。
人们记住一个东西,永远是因为他的“不同”。
关注3个击破点:
1、内容的产生和创作(我们灵光一现,或者有感而发又或是工作需要,产生了创作的欲望,还是要围绕我们的定位来创作内容);
2、内容的组织和包装(根据现实用户需求,视觉效果为王,内心感触是藏在灵魂深处的,需要细细品味,我们的内容偏重哪类,或者都需要一些);
3、内容的流通(内容再好,别人看不到,就浪费了心血和时间,找到有效传播的渠道,让更多用户即读者看到,备受关注的好内容是不是我们更有自信继续创作下一个内容了呢?)。
内容好的文章往往是重要的发力点,都有着通常的基本原则:
1、都有自己的主线:论述观点、论据、故事的脉络(从小就学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盘点总结的框架(总分总)都比较清晰,结构条理看着畅顺不密集,不辛苦,方便用户的理解和消费。
2、如果逻辑复杂特别需要传达不常见的部分,可以用图片图表表达,起到进一步详细说明又有分隔文字让用户舒缓慢慢理解的作用。
3、好内容围绕用户的感知来表达和叙述,用户感同身受易于理解和接受。这部分对创作者要求比较高,需要抛开个人主观主义,公平客观,把自己溶于大众的维度来思考他们的现实认知感受和需求,再用自己有特色的观点实例叙述,更为有效。
由于最近身体不适,书也看得少了,心里是有些难过的。
安慰自己:像吃饭一样,好书也要一点一点的读,慢慢参透。
不管怎样,一切总会过去,自信乐观,都会好起来的。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