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情况
昨天上午,公公过来了。
公公喜欢看电视,而且看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
先生就会说让他少看点电视,多出去散散步、锻炼身体。让他把电视机的声音关小一点。
晚上8点多,先生去打篮球,叫上公公陪他一起,大概九点半回家。
回家之后,公公收拾睡觉了,而先生和往常一样,一直歪在沙发上看电视。
我当时的应对方式
大概22:15,我收拾完准备去睡觉,走到客厅歪在沙发上的先生面前,站着对他说:“你看,你总是说爸爸,其实你自己也是一样的。你说他看电视,你不也一直看到这个时候吗?其实,我爸爸和你爸爸两个人的生活习惯差不多。老实说我都不喜欢,要是长期生活的话,我是绝对不愿意的,哪怕是我自己的爸爸。但是我觉得过来做几天客的话,你就不用总是念叨他了。你想想我要是整天跟在你后面像你说公公一样说你,你什么感觉?你早点洗澡去睡觉吧。我先去睡了啊。”
先生没有动,没有说话,也没有看我,继续保持同样的姿势看着电视机。
事后分析
1.我当时内心是有些窃喜的,终于逮到机会可以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地用先生自己的话来怼先生了。
2.先生在看电视,而我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向他发号施令。我期望通过指责、命令的方式让他按我说的关掉电视去洗澡、睡觉。
2.我当时说出了自己的不快,说出了想要先生做什么,但我没有表达我的感受和需要,这会让先生觉得自己受到了指责、觉得我举着绝对正确的大旗想要命令他。
4.我当时其实都没有去想自己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更别指望能靠它达到目的了。
新的应对方式
第一:明确谈话的目的。
我的目的是,希望先生能知道我有些担心他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看电视有可能影响他的视力和脊柱健康,我的目的是把我的担心告诉先生。
第二:表达我的感受和需要。
“你保持这个姿势在沙发上看电视快一个小时了,我担心这样可能会损伤你的脊柱和视力,我很在乎你的身体健康。”
第三:提出具体的请求。
“你能现在关掉电视去洗澡吗?”或者“你能坐直身体看吗?”
可能的结果及我的反应
结果1——先生同意我的请求,坐直了身体或者关掉了电视。
我的反应1——告诉先生,我很高兴。我也愿意完成你的某个请求或者我愿意做什么什么作为给你的奖励。
结果2——先生没同意我的请求,继续保持同样的姿势看电视。但他回应了我的感受,表示他知道了我的担心,只是他暂时不想动。
我的反应2——告诉先生,我很欣慰你知道了我对你的担心和在乎。
结果3——先生没同意我的请求,继续保持同样的姿势看电视。也没回应我的感受,不看我也不说话。(这是近几年我们生活中最常发生的情况)
我的反应3——保持情绪平稳,去做自己的事情。或者尝试问问“听到我这么说你有什么想法?”“你现在一点也不想动,是吗?”之类的,如果先生依旧不给反应,就先离开。
结果4——先生没同意我的请求,继续保持同样的姿势看电视。先生不耐烦的嫌我话太多、管太多。
我的反应4——保持情绪平稳,不要把先生的话当成对我的指责,听听他说这话是想表达什么需求,可能是他感到不耐烦,就想一个人看电视、不想听到我唠叨,也可能是别的需求。
我的收获
看完大家可能发现了,其实问题并不一定能被解决掉,甚至很大可能上根本就没有任何改变。
那这篇文章意义何在呢?
1.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旧思维模式——谈话时不清楚目的、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只会说自己的不快;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发号施令,希望通过指责命令的方式让对方按我说的去做。
2.我在尝试训练新的思维模式——谈话时明确目的、明确说出自己的需求;知道是我在向对方提出请求,我们是平等的,对方完全可以拒绝我。
3.我在训练建立情绪屏障——不论对方如何,通过链接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保证自己的情绪始终比较平稳。
4.我锻炼了逻辑思考能力——训练如何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我现在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让我敢要那些我想要的美好东西,让我配得上那些我想要的美好东西,让我一步一步变成理想中的我。
为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