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与悲欢
——唐寅的人生道路
文|子寅
唐寅,明朝中叶“吴中四才子”之一,初字伯虎,一字子畏,别号颇多,如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他的字号,反映了他前半生才气奔放和后半生怀才不遇、放浪形骸的遭遇。
唐寅生于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一个社会地位较低的商贾之家。其父唐广德为了光耀门楣,不懂重金,延聘饱学之士,教他读书,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之寅自幼就“天授奇颖,才锋无前”(祝允明《梦墨亭记》),因此他16岁即以第一名考中秀才。年轻的唐寅锋芒初露,颇为踌躇满志。
弘治十一年,唐寅29岁时,赴南京参加乡试,得中第一名解元,声名更著,唐寅本人也感到富贵在望,功名可期了。然而紧接着的会试却给唐寅以巨大的打击,因被涉嫌参与江阴福家子弟徐经的科场舞弊案,唐寅先被下狱,后被 贬为吏,这一意外的打击,使向来倜傥不羁的才子饱啖了世态炎凉,他深切体会到:“人心不古今非昨”(《怡古歌》)。后他不甘忍受贬为浙东小吏的侮辱,辞去不就。从此,年轻的才子更为颓放,以磊落不羁之才,放浪形骸、纵情诗酒、寄意名花,真正开始了狂放与悲凉交织的人生。
38岁时,唐寅用卖画筹来的钱在苏州城北桃花坞建造起一座桃花庵,圈以矮墙,遍植花木,视之为“世外桃源”,经常 与知心好友在园中纵酒吟诗。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便作于此时,“。。。。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这些诗句充溢着诗人对汲汲功名者的不屑,及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生气概。
唐寅的晚年正值明王朝由兴至衰的转型期,内有宁王朱宸濠之乱,外有葡萄牙殖民者侵占屯门岛之忧,全国各地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百姓破家失业,四处流浪。在这种背景下,他虽在筑桃花庵之前即已声名大噪,市井间甚至出现了冒其名的膺画,但他的生活仍十分贫困。在寄友人孙思和的绝句中,诗人带着苦笑,形象地描绘了其鬻文卖画生涯的艰辛:“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艰辛的生活也使其心境 由青壮年时的风流狂放渐转入深沉苍凉。此时的诗作,诗人从自身遭际出发,抒写个人困顿失意的愤世嫉俗之作陡增,诗风也平添了几分沉郁顿挫之美。
20年来,诗人虽已绝科举之念,退隐山林,过着闲适放浪的生活,但科场蒙冤给诗人心灵造成的重创迟迟难以弥合。如作于正德十三年的《梦》:“二十余年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自今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钟声敲破邯郸景,依旧残灯照半床。”诗人的心底深处,始终处于不甘寂寞和颓然自放两种人生态度的矛盾之中,始终徘徊在出世和入世之间。
“多少好花空落尽,不曾遇着赏花人”。(《和沈石田落花诗》之一)唐寅晚年的自哀自叹,正道 出了后世读者的心声。今人在欣赏《唐伯虎点秋香》中唐寅的风流倜傥、狂放孤傲一面的同时,读了此文之后,对这位古代士人的命运是否会有新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