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阳产土楼那红褐色的土建房子在半山腰上,边想是什么样子的村落那么韧性地在崖壁上生存。
好的风光,路途都不会平顺的,山路十八弯,一不小心就迷路,拐到昌溪景区去了。不过迷路也是好的,沿着新安江行驶的过程,使人又恨不得直接开车去新安江画廊了。世界之大之美真是一辈子怎么能看完呢,你所到过的路途都是赚到的好光阴。
那山区起先和莫干山的感觉倒是像的,山路是越来越陡峭,边在距离土楼1.7km的地方放弃开车,搭乘当地老司机的小面包车上山。坐在车子里像过山车一样觉得心跳变快,老司机一直有说,你们来的人都不信任我们,以为我们要赚你们的钱,不让你们自己开车上去,可是这个路会车都要倒车的。一路上果然如此,遇见那半旧半新的司机颤颤巍巍的在崖壁上倒车,真是使人紧张啊。越发的感谢那村民厚道。
有时候想是我们人心太势利才会导致不被理解的隔阂,那些等着送客的司机每个说的都是真话,但十有九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在做生意才这么说,实不然,我走过那险的路,他们是民风淳朴的,他们虽然有在兜销但只是得了自己应得的微薄的一小部分收入而已。
村道口有老妇人热情要做导游,边应了她,她也像专业导一样,带领我们土楼里穿梭,告诉你哪个站点最适合拍照,顺便还唠嗑了村子的故事。
有人的地方必定有传奇,相对于官方的宣传资料,我倒是听到了大山上的山寨故事,说那是土楼的祖先某一年因逃征兵,携村落家口老小逃到这深山里,在高处依山而建这些红褐色的房子。从今以后过着虽提心吊胆却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隐居生活。一代又一代流传了下来,到如今,那山里的年轻人都出山去了,就剩余一些老人落住,过年的时候才回来。对这个故事我倒是深信不疑的,只有那极端畏惧的心态又极其勇敢的心才会把生存安排在这山上。
那些土楼大多数挂着生锈的铁锁,门上爬满蜘蛛网,有些墙壁也崩塌开来,已无人居住的为多,有人居住的门又都是敞开着的,倒是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之古风。老妇人一边走一边对我说,人家的人不在家,你们千万不要进人家的门。
我问阳产土楼晒秋之说是你们自己晒的吗?
“哪里有,是要求的”。
这和当年的许多古镇要求穿本地老人着青花布衣裳戴蓝色头巾应该是差不多的概念吧。不过那晒秋的景致配这古老的土楼是好看的,想一想许多年之前,没有人来干扰他们,他们也很少与外界相联系的时候,他们的确要在秋天家家户户晒东西啊。那时候才真美吧。想一想觉得自己都成古人了,不禁要笑。
所以就看看楼吧,毕竟那土楼保存了许多年,能够把房子就地取材建筑得和大山如此融为一体的,那不仅仅是建筑,是美学。你且想,当年的那个人,他是如何夜半锁眉,长夜无眠,思考出这么一个方案,带领了自己的族人,筑造了这么一个完整神奇壮观的世外世界。他就是那个最完美的建筑师,他是谁,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手心忽然长出纠缠的曲线.......我的脑袋里突然被这一句填满了。你所筑建的阳产土楼,无数年后,我一路风尘仆仆而来,为怀古之情。
山水清音皆无语,倒是那院落人家沿着青石板拾阶而上,一户又一户,密匝挨挤。人家门口的一串红在褐色的土墙边生机勃勃,狗狗猫猫,柿子树,香樟,玉米田......这里是生活。虽然他们迫不得已地被时代带进了改变。但他们还有他们来时的样子。
站在村子里,眺望远山,山水空濛,奇迹和神迹有时候就是一样的,比方阳产土楼的存在。
他们离天空更近,他们更开阔。
2016年10越24日蔓草整理成文。
我们路过旷野...
我们路过高山...
我们路过四季丰美...
每一次出走都是为了走向更深的自我。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