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能”(EQ)是什么
“情绪智能”来自英文 Emotional Intelligence,EQ是代号,而不是单词的缩写。“情绪智能”这个名词是因美国人丹尼尔·戈尔曼( Daniel Goleman)在1995年出版的书 Emotional Intelligence而受人注意的。这本书主要的意思是指出一个人的成功,智力(IQ)只占20%,而EQ占80%。
该书指出EQ包含五个方面
认识自己的情绪
管理自己的情绪
有效推动自己
认识别人的情绪
搞好人际关系。
我认为只用两句话便能充分解释EQ的意思:1)、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去帮助自己。
2)、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
整个世界都忽略了对人的成长及延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需要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最好在孩子成年之前充分完成。教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情绪是最基本的部分。这就是说,当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应该展开情绪智能的教育工作。
1.2情绪对人的作用
从情绪对人的作用,或从“人生意义”的角度去看,情绪有些鲜为人知的意义,共有七点
(1)情绪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情绪是大脑贮藏经验记忆和大脑与身体的相互协调推动所产生的现象。因此,一个正常的人必然是有情绪的。不仅如此,缺少某种情绪的人是不元整的人,其人生不是有所缺憾,就是极为痛苦。(参考丹尼尔·戈尔曼所写的 Emotional Intelligence,p.15,p.27~28p.50)
(2)情绪绝对诚实可靠和正确
我们通常对同样的事物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除非我们内心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有所改变。如果你对某些话语或事物特别反感、害怕,每当遇上类似情景,你的叫喊、惊跳(或者其他行为)不都同样会马上出现吗?某人的嘴脸,他说的某些话,每次遇到你不都会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吗?
(3)情绪从来都不是问题
如果你感到不适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的额头很烫,需要做手术切除,你会觉得这个医生精神有点儿不正常吧?人人都知道额头很烫是身体有病的症状,可能肠胃有毛病,也可能是感冒引起的,但99.9%不会是额头本身的问题。症状使我们知道健康出了问题,但它本身并不是问题。情绪也是一样,它只是症状而已,而绝大部分人都把情绪本身看作问题。(家长经常对孩子出现的情绪予以斥责,企图制止其情绪出现,这便是典型的例子。)情绪只是告诉我们,人生中有些事情出现了,需要我们处理。
(4)情绪是在教导我们,要在事情中有所学习
人生中出现的每一件事都是让我们学习怎样使人生变得更好的机会。情绪的出现正是保证我们有所学习。每份情绪都有其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指引一个方向,便是给我们一份力量,有时甚至两者兼备。如果没有不甘被他人蔑视的感觉,我们]便不会发奋;如果我们没有痛的感觉,我们便不会把手从火炉上抽回。试想,如果我们没有恐惧,生命会面临多少危难?
(5)情绪为生命服务,而不是生命的主宰
如果能妥善运用情绪,人生会变得更好,只是我们必须先学会如何控制它。情绪既然是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我们的手与脚一样,那么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等,应该是为我们服务的,应当在促使人生更美满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可惜在今天的社会上,有很多人都陷入迷惘、苦恼而不能自拔,变成自己情绪的奴隶,而不是操控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过有很多技巧可以帮个人重做情绪的主人。
举例减肥
6丿情绪是经验记忆所必需的
我们的大脑在把摄入的信息储存为记忆的过程中,把这些信息的意义确定下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我称之为“编码”(Encoding)。这个程序是把摄入的信息资料与已经存储的信息资料做比较、整合后得出的模糊意义,再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做一次过滤,所得出的意义才能被纳入记忆系统做长期储存。这份意义必与一份感觉并存。没有此等感觉,便没有做或者未做好“编码”程序。何以见得?你少年时在学校曾经熟背多少页书的内容,现在还记得多少?而小学三年级时被老师关在教室门外罚站的一次经验却长久不忘,为什么?那便是前者没有做好“编码”工作,没有足够的感觉产生,而后者有强烈的感觉相伴。如果你连《长恨歌》那么长的唐诗也记得,那也是因为诗中的每一句,你都有很强的感觉。所以,感觉是记忆储存必需的。
(7)情绪是我们的能力
成长至今,你当然拥有很多能力。在很多事情上,你都充满自信、勇气、冲劲,你或者冷静、轻松、优悠,或者坚定、决断,或者有创造力、幽默感,甚至是敢冒险、灵活、随机应变…所有这些能力,请细想一下,你都会发觉那是份感觉、一份在内在的感觉。就算有理论、技能和其他资源的帮助,但你使用这些资源的原动力仍是这份内在的感觉。没有这份感觉,我们就算具备了所需的知识技巧,知道很多深刻的道理也都不会去做,即使做了也会做得不好。有句话说“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你懂的这些道理里面没有参与进你自己的感觉,所以你没有动力去改变,去照着这些道理做。旧有的行为模式只能得到旧有的结果。
1.3情绪的真正来源
传统上人们认为,情绪总是因为某一些人事物的出现才会产生。只要这些人事物出现,那些负面情绪便无法避免产生。其实情绪的真正来源是本人内心的一套信念系统(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外来的事物只不过是诱因而已,内在的信念系统才是决定的因素。
改变一个人的信念系统,就可以改变事情带给他的情绪。
比如:毛毛虫
信念系统是自己培养、建立、修正、提升的东西,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情绪,乃至人生成就,都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就有很多技巧去改变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1.4从认识到管理
(1)一般处理情绪的途径
一般处理自己的情绪有三种途径
忍:藏在心里。隐藏在心里的情绪会造成心情的长期不稳定,从而形成很多的心理问题,现在的科学研究更证实这会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爆:发泄出来。发泄出来的方式包括发脾气(这影响了人际关系和别人对你的看法)、暴饮暴食或疯狂购物等行为。但每次发泄过后还是会感觉情绪末尽,于是需要重复发泄,造成更严重的后遗症。
逃:使自己忙碌而不去想起有关的事情。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在事发当时有点儿效果,但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一人或者睡前的一刻,事情和情绪便会再次现出来,从而容易导致失眠。
以上三种途径对于情绪的处理都没有持久的效果。
简快身心积极疗法有很多处理个人情绪的技巧,可分为两个部分:治标和治本。这些技巧都很有效,能够使受导者重新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掌控自己的人生,使自己有所提升和突破,而不是无奈和无力。其实,所有心理困扰都会造成情绪问题,处理了困扰,情绪便消失了;处理了情绪,能力便显现了。能够面对和处理情绪问题,困扰也就更快、更易消失!
(2)有效的治标技巧
消除:把事情引起的情绪消除掉,再回忆那件事情,内心感到平静。这类技巧包括:快速眼球转动脱敏法、消除因亲人去世的悲伤法、改变经验元素法等。比较复杂的技巧有:消除恐惧法、重塑印记法和化解情感痴缠法等。
化淡:化解内心大部分的情绪感受,只剩余轻微的感觉。这类技巧包括现场抽离法、逐步抽离法、生理平衡法、混合法、海灵格法等。减压法能减轻因压力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如果情绪来自受导者的能力不足,则可以运用增加其能力的各种技巧。
运用: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有其正面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力量便是指引我们行动的方向。所以,凭着内心的情绪,我们可以做很多使自己提升同时又“三赢”的事。
配合:接受内心的情绪,做最能配合它的事,如疲倦时不应开车,心情不好时避免做重要决定,愤怒和有压力时做运动而不做谈判,担忧和伤感时把必须处理的事减到最少等。
(3)有效的治本技巧
改变本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因为情绪的真正来源是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当它们改变了,同样的事情再次出现时,这个人的情绪状态便会有不同。这类技巧包括换框法、信念植入法、价值定位法等。如果所涉及的信念属于“身份”的层次,则使用自我整合法、接受自己法等会很有效。
处理涉及本人的身份层次的问题:一些关于身份的局限性信念,或者与家族系统有关的身份问题,可以运用家庭系统排列方面的概念和技巧做出处理。
提升本人的思维处理能力:这类技巧,在于提升一个人的智慧,不能寄希望于使用某一两个专题技巧便能达到完满的境界,而是需要不断地修炼。你的身心积极疗法的十二条前提假设便属于这种性质。若我们能在每一件事中到分实现这些前提假设,则人生里绝大部分的困扰都不会出现。
(4)处理他人的情绪
交换型:给予一些对方在乎的价值去驱使对方的情绪暂时消失。例如给小孩子糖果要他停止哭泣,带对方去唱歌、饮酒来驱走坏情绪。但这些都是暂时性的,因为没有对事情本身做任何处理。所以,只要那些价值消失,事情引起的情绪会再次出现。
惩罚型:把情绪看作恶毒的东西,是不应该出现的,对方应因有情绪而受罚。比如威吓孩子说再哭便会打他等。若对方是成年人,这种惩罚还包括拒绝沟通、态度冷淡、冷言冷语、斥责等。这样的孤立并不能舒缓情绪,而只会使他产生更多的情绪。
冷漠型:认为成年人应该有使自己不产生这种情绪的能力,或者不应把情绪显露出来,同时又认为情绪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处理好。这一类型的行为模式是完全漠视对方的情绪(如视而不见),或者向对方表示他应该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说教型:顾名思义,就是说大量的道理,而不顾对方的感受,这很容易使对方陷入更大的情绪困境。
1.5情绪感觉的四种分类
“家庭系统排列”大师伯特·海灵格指出,情绪有四种性质,也就是说虽然是同一种情绪,例如愤怒,也可以有四种不同的性质。
1)主要情绪( Primary)——这份情绪能使这个人有所提升,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如:因被人看不起而心中愤怒,于是决心发奋,终有所成。(用愤怒提供的力量去提升自己。)
2)次要情绪( Secondary)——这份情绪使人停留于现状,不能突破。
例如:对别人的批评意见感到不忿、责怪别人,一直不知改善,最终失败。(用愤怒提供的力量去维持不作为。)
3)系统情绪( Systemic)——这个人的这份情绪,其实应该在系统内的其他人身上出现。
例如:老人代孩子着急;有人对父母亲不敬,孩子出现怒气。(用愤怒的力量企图改变一些人事物。)
4)超然情绪(Meta)—这份情绪就是推动人去做出伟大事情的动力所在。
例如:一个人从新闻里看到某地方有人被不公平地对待,便愤然放下手上的工作,去为这些人谋求公平待遇。如德兰修女、雷锋,还有手术室里的外科医生,也有这类愤怒在里面,他们运用情绪所提供的力量去坚持所做的事。
2.负面情绪的正面意义
人生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情绪,除了“恨”之外,都有其正面的价值和意义,不是给我们一些力量,就是指引我们找寻更好的方向,有些甚至两者兼备。以下是常见的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
1)愤怒:给我们力量去改变一个不能接受的情况。
电影中和社会罪案里的主角警告对方不要激怒他,否则“什么事都能做出来”,便是最好的例证。今天的社会里充满了内心力量不足的人,他们往往需要生活在愤怒里,以维持更多的力量去面对人生的状态。这就像一个人在冬天里燃烧自己的腿去取暖,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世人最大的错误是企图运用愤怒带来的力量去改变外面的人事物,这当然不会成功。这样的人以为需要更大的力量,于是变得更愤怒。用愤怒带来的力量改变自己,才是突破的方向每个人在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完全足够的力量,怎样会变得力量不足呢?力量消耗在哪里了?或者,什么事是不能接受的,真的不能接受吗?这些都是在辅导工作里应该探索的方向。
2)痛苦:指引我们去找寻一个摆脱的方向。(继续这样做会继续痛苦)
痛苦可分为生理的痛苦和心理的痛苦,但意义是一样的。例如,把手放在火上感觉痛苦,手会移开,若仍感到痛苦便会继续移开,直到痛苦消失为止。所以,痛苦给人动力,这份动力是必需的。没有它,这个人便不会改变和突破了。心理治疗大师罗伯特·麦克唐纳( Robert Mc Donald)在教授处理感情关系问题的技巧时说:在有痛苦的两人关系中,感到痛苦的人就是该做出改变的人!
3)焦虑、紧张:事情很重要,需要额外的专注和照顾;已拥有的资料和能力不足够,须增加更多所需。同样也指引我们找寻方向,焦虑、紧张常常跟本人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搞不清或者本人与系统的关系不清晰或存在误解有关。
4)困难:指引我们去量化须付出的代价与可收取的回报哪个更大。
很少有人能注意到困难也是一份情绪感觉,它也是在指引|方向。对于困难只要清晰地量化须付出的和可收取的,便能马上改变这份感觉。辅导者应当注意:处理这种情绪的目的并不一定是使受导者去做某一件事,而是使他多了“可以做这件事”的选择。
5)恐惧:指引我们找出不必付出的却原以为要付出的代价。
恐惧指引我们去找出原以为需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并去思考可以做些什么使自己无须付出这些代价。与困难一样,处理这种情绪的目的并不是使受导者一定去做某一件事,而是使他多了“可以做这件事”的选择。恐惧是维持动物生存下去的第一重要工具,人活着不能也不应完全没有恐惧。勇气并不是没有恐惧(真正的勇气是:虽然有恐惧,但还能继续走下去。)
6)失望:失望其实可分为两种,对人事物的失望和对自己的失望。
对人事物的失望必然来自想控制它们的企图,无法如愿控制便失望了;对自己的失望则来自不接受自己,“接受自己”就是解决的方向。所以,失望也是指引方向的情绪。
7)悲伤:从失去里取得力量,使我们更珍惜自己仍然拥有的,包括记忆。
“珍惜”的意思是妥善运用。所以,悲伤既指引方向,亦给予力量。
8)惭愧、内疚、遗憾:提醒我们在已经完结的事里尚有未完结的部分并转化为完成的力量。
这些情绪是指引方向的,若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便能将它们转化成力量推动拥有者把未完结的部分完成。关于这一点,家庭系统排列的学问里有关付出与收取的平衡概念对此很有帮助。
9)妒忌:中转站般的情绪,有两个发展方向,第一种是“我低你高,但是我相信我可以通过努力而最终超越你”。这样的嫉妒会变成不服气,从而产生动力,让这个人发愤努力。另一种是“我低你高,但是我无法增高而超越你”,这样的嫉妒会变成憎恨。前者如考试结果不如某同学,自己决心更加努力;后者则像对方当选本届的香港小姐而自己没有那些条件。
10)憎恨:我的研究里,只有“憎恨”我尚未发现有什么正面价值和意义。
这种情绪的性质是要维持本人在无法提升、同时必须把对方拉下来的境界里,它基本违背了“本人有足够能力去建立成功快乐人生”的信念。受导者既不接受对方比自己高的事实,又不能操控对方让他降下来,亦不能提升自己去超越对方,内心自然会产生愤怒,并会把愤怒提供的力量用在企图毁灭对方的行为上。在企图毁灭对方的过程中,对方大多数不会被毁灭,但是自己却被毁灭了。把时间与资源浪费在那份企图上,人就无法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原来可得的成功快乐的机会也被毁灭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小心,不要让自己沾上这种情绪。化解憎恨的最有效方法是让心中充满感恩。
11)委屈:小孩子对父母的情结投射在其他人事物身上。
委屈的意思是“你没有给我你应该给我的”。感到委屈的人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对方放在高位,受其操控。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小孩子会觉得什么都是他该得到的,而且不管要多少、什么时候要,父母都有责任满足他。而心理成熬的人知道,满足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责任,对方没有一定的责任要给我什么。并且,这里得不到的,我可以去别的地方获得。
12)感恩:“恩”是本人没有权利得到却得到了的东西,对恩有感谢的感觉,就是感恩。
例如,你去饭店花了十元吃一盘炒饭,得到一盘炒饭是你应有的权利,因为你付出了十元。但是那个炒饭的“好味道”却不是包括在你的权利内的。味道不好你可以投诉、骂人、发誓永不再来,但是无论怎样,你付的十元就没有包括“好味道”这一点。所以,如果你用十元得到了一份“好味道”的炒饭,就应该感恩。
小孩子有父母走在后面搞定一切,没有感恩的需要;思想成熟的人才知道感恩。因此,不懂得感恩也是没有充分成长的心态的表现。
3.处理情绪的技巧
3.1混合法
混合法是辅导者对受导者的情绪直接做处理的一个技巧。它糅合了中国的医学道理和西方的运动机制学( Kinesiology)等技巧。除了化解情绪外,它还可以处理一些不良状态,如咳嗽不止、思想纷乱等。一般可以在2~3分钟内缓解受导者的情绪或不良状态。
方法:辅导者以90°角坐在受导者右边,将左手手心按在受导者颈背间的‘大椎穴”(脊椎骨最为隆起的一点,在颈部之下)上。(见图14-1)右手则以拇指及食、中二指做成一个叉形,约3英寸宽,按在受导者额头的两边眉毛上,拇指按在其右边眉毛之上正中位置,食指则按在其左边眉毛之上的正中位置,两指的高度应居于额头的上下居中处。(见图14-2)
双手无须用力,轻按便可,亦无须任何其他特别的配合。呼吸只须保持正常。
3.2生理平衡法
生理平衡法是一个快速改变自己情绪状态的技巧。每当自己有负面情绪而想摆脱时,可以运用这个技巧帮助自己改变情绪状态,更能保持甚至加强对环境情况的处理能力。这个方法3分钟便能见效,而且内心会感觉到状态的不同(提升),因为生理平衡法能促使体内多方面达到良好的平衡,效果包括提升精神,增加注意力、思考力和耐力等。此技巧发展自运动机制学和心智数理开发法( Heart Math Solution),做时坐着或站立皆可。
方法如下
1)双腿伸直,双脚交叠(双脚脚板的关节部位交叠)靠在地上。双手向
前直伸交叠(交叠须配合双脚,假如右脚在左脚之上,则右手亦在左手之上,反之亦然)。(见图14-3)双手拇指向下,如此,自会掌心对掌心。接下来手指交叉结合,向下反拗至胸前。如此握成的拳头靠在胸口。(见图14-4)
2)舌头向上顶住口腔内上颚门牙稍后的地方,把呼吸调慢。
3)引导受导者把注意力放在身体内心脏的位置,可以想象看到、听到或者感觉到心脏的跳动,让受导者保持这份专注。维持3分钟,受导者的状态便会平静下来。
另外,还有“海灵格法”、“现场抽离法”、“逐步抽离法”、“把意义储存心中”、“把未能处理的放在保险箱”这些专业的心理辅导技巧,这里就不跟大家介绍了,有兴趣的可以私下了解。
4.EQ型处理他人情绪法
EQ型处理他人情绪的方法共有四个步骤:接受、分享、肯定和策划。
(1)接受
注意到对方有情绪,接受带有这份情绪的他,并且这样告诉他。例如:
“你看起来有点儿情绪,愿意与我谈谈吗?”
“我看到你有点儿怒气,什么事让你生气呀?”
接受绝对不是批判(“你怎么可以又发怒啊!”),不是否定(“你不应
该在这里发怒的!”),不是表示不耐烦(“唉,你又发脾气啦!”),也不是忽视(如若无其事般闲谈)。
接受就是“你这个样子我是接受的,我愿意跟你沟通”的意思。
(2)分享
永远先分享情绪感受,后分享事情的内容。
就算对方反复或坚持先说事情内容,你也需要巧妙地把话题先带去情绪感受的分享。情绪感受未曾处理,谈事情细节不会有效果,往往只会使对方的情绪更大。
1)先处理情绪。
首先应该做的是帮助对方去捕捉内心的情绪。一般人对情绪认识不多,他们不懂得用足够和适当的文字去描述情绪,因此,让他们准确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会有些困难。辅导者可以提供一些字眼,帮助受导者把内心的情绪感觉转换成一些可以被下定义、有界限的情绪类别。例如,“我敢说,那使你觉得尴尬,对吗?”或者“你感到被人拖累了,是吗?”
如果受导者总是想说出事情的内容、始末、谁对谁错等,辅导者可以用语言把他带回到正确的方向上(即先处理情绪),例如,“原来是这些让你这样不开心。来,先告诉我你现在内心感觉怎样?”或者,“哦,怪不得你这样反应啦!你心里现在觉得怎样?”
帮助受导者描述他的情绪,并不是告诉他们那是应该有的感觉,而只是单纯地帮助他正确认识他现在的内心感受,并且帮助他拓展一些表达情绪的语汇。
一个人越能精确地以言辞表达他的感受,就越能掌握处理情绪的能力。例如,当孩子生气时,他可能也感到失意、愤怒、混乱、被出卖、妒忌等;当一个女士感到难过时,她可能也会感到受伤害、被排斥、空虚、沮丧等。认识到这些情绪的存在,受导者便更容易了解和处理他们所面对的事情了。
当受导者有足够的情绪表达后,辅导者会发现受导者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说话速度、音调、音量及语气等都已经有了舒缓的迹象。
2)后处理事情。
若上述的情绪分享做得好,受导者会表现出相对平静的状态。这时可以引导受导者说出事情的细节,以便知道该怎样开展进一步的引导。
(3)肯定
辅导者应该对不适当的行为设立规范,即勾勒出一个明确的界限,在界限里面的是可以被理解或接受的,辅导者应该就这些而给予受导者肯定。对于界果外面不能被接受或者没有效果的东西,在辅导者给予受导者肯定之后,会更易引导受导者注意到和愿意针对这些东西而做出改变。
例一:“你对小张拿走你的游戏机很生气,我明白那份感受。但你打他就了。你想,现在他也想打你。这样,你俩便不能做朋友了,对吗?”
例二:“你感到妒忌是正常的,因为他比你先获得升职,但你用难听的字眼当众骂他,使同事们包括上级都听到了,他们更会认为让他升职是对的,这样你以后岂不是只有更少的机会超越他了吗?
给予肯定使受导者能够保留他们的尊严和自信,受导者会更愿意听从辅导者的引导。重要的是,让受导者明白他的情绪感觉不是问题之所在,而不良的言行才是问题的关键。所有的感觉及所有的期望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或者有效果。
(对不良行为不作道德评判,只陈述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
(4)策划
询问受导者想得到些什么,然后与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
当受导者认识到言行的一些问题时,他会想:“我有这样的情绪原来不是错误,但是应该怎样去处理这些问题呢?”这时辅导者就要引导他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帮助他做出最好的选择,鼓励他自己解决问题。辅导者可以引导受导者说:
“凡事都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嘛,让我们一起想想,如果重新来过,怎样做可能会更有效果?”
“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怎么做才是更好的做法,才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
“避免同样的不如意的情况出现,你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能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使我们更有效地创造一个成功快乐的未来。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会抱怨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因为问题总是不断地出现;而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则会心境开朗,信心十足,不断进步,享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