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最讨厌学鲁迅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辛辣、无奈、隐忍、词藻怪异、话中有话,让人读来心底并不舒服,大抵要经过语文老师的一番讲解分析才知晓真实表意。可偏偏每篇都是考试的重点内容,还有大段大段的必背段落。那些背诵过的文字于我而言早就忘的七七八八,只记得当时每个人的课桌上都刻了一个“早”字。
那时年龄太小,不足以体会鲁迅的文字里的悲悯、呼嚎,想不通这个干瘦老头儿为何如此愤世嫉俗,难道是家道中落,受尽世间冷暖,导致脾气怪异,不好相处罢了。还记得在《故乡》这篇课文里,鲁迅是怎么描述豆腐西施的吗?原文是“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刻薄又生动,骂人不带脏字。学堂里的少年却不会真的关心一个花容月貌的豆腐西施到底经历了什么竟变得如此不堪。又听人讲起过鲁迅和林语堂结怨的事情,说鲁迅为人睚眦必报,从此更加认定鲁迅的文字大抵是他自身性情的产物。
从没想过会有重读鲁迅的兴致,是呀,歌舞升平的年代,鲁迅似乎过时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重拾儿时课文,似乎可以读懂一些鲁迅,竟隐隐有些不安,不仅歪着头仔细思考一番,蓦然发现,自己也活成了鲁迅笔下的中国人……
然而在此时此刻,我想重读鲁迅,我们大家都应该重读鲁迅,也许这些文字会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开辟出道路,就像《故乡》里的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