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困惑:
奶奶来带宝宝(之前没来过),宝宝两岁。
奶奶来了第二天就说,让妈妈不要在家里,要不然宝宝不愿意找她。到的第三天,奶奶有点儿爆发了,跟妈妈抱怨,说妈妈在她没办法带,说别人的妈妈都是早出晚归,这样孩子才能适应老人。
妈妈问:早出晚归几天,这样会不会对孩子心理有什么不可逆的影响吗?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比如你是医生,接到了支援某地的命令,那即使你的突然离开对孩子的心理有影响,你也顾不上了。
但现在看,你的生活比较稳定,似乎连工作都不需要,那就要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过度。
在奶奶心里,她百分百确认自己是孩子的奶奶,但在孩子心里,奶奶却只是一个称呼,本质上和任何一个他不认识、不熟悉的人是一样的。
奶奶才来三天,如果按照奶奶的说法,直接就把孩子扔给奶奶,那跟把孩子扔给任何一个陌生人没有两样,孩子不会因为叫这个女人奶奶就有亲密感、安全感。如此一来,孩子哭闹就是必然,对孩子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就是必然了。
怎么过度呢?很简单,具体说就是,先让奶奶给你打下手,做点辅助性的工作,先让孩子认识奶奶、熟悉奶奶,先让孩子习惯和奶奶一起说话、一起游戏,让孩子知道奶奶是疼他的、亲他的,有了困难比如饿了、渴了、尿了是可以找奶奶帮忙的。但这整个过程,你作为妈妈是一直在旁边
然后,你就可以有意识的离开了,可以先离开一小时,离开半天,让孩子适应和奶奶单独相处。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依然会哭闹,但,这就是他必须要承受的了,不经历这种“苦难”孩子就永远长不大。
由于我们事先的准备与铺垫,由于妈妈在开始的时候离开的时间不会太长,所以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就完全是可控的,正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很像我们锻炼时的肌肉轻微拉伤,有点疼,但这种疼会促使肌肉纤维变粗变壮。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扩展行动范围和交际范围的过程,比如到了三岁就要上幼儿园,这就从家庭、从和父母亲人生活的小圈子扩展到了社会、扩展到了和老师和更多小朋友一起生活的大圈子。
为什么有些孩子从家庭到幼儿园的过度很平稳,而有些孩子则要哭闹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排除个性的原因,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这种过度的机会和环境,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捧在掌心里。
无论是从妈妈到奶奶,还是从家到幼儿园,如果没有这种过度,就好比把一个不会游泳的孩子一脚踹进了水里,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育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