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辉随笔
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白鹿原上的交通是非常落后的,也正是那个时候,从西安要想去白鹿原上,却没有一条像模像样的宽阔道路和正式通往原上的交通工具。祖辈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乡党们都过着贫穷而落后的生活。也正是因为没有很好的道路,原上的人们为了生计,进城务工都是靠双腿早上四五点天不明就起床,从原上背着馍袋子从八里坡走到城里寻活,情况好点的则是蹬着二八自行车一路下坡去往东门和水泥厂附近等活。那个时候原下的人一听是白鹿原上下来的人,都说:你们喔烂原堎子上连个车都么有,除了空气好再麽啥好的了。可见当时原上的人有多么的无助和难受。
虽说当时原上落后不好,但是原上的百姓们也得生活,一家老小也得过日子吧,每天为了生活从原上往城里这么来回一天早晚就得两趟跑,早上下城,晚上回原,成了原上百姓头疼的事。于是慢慢的就有些人想起了办法,在原上那几年有的家里生活条件好点的人,人家屋里要有个会开车的年轻人,给家里再置办一辆农用三轮车,将车厢后面用铁棍焊个弧形的架子,上面用帆布一蒙,生意就开张了。由于那个农用三轮车在开动后发动机发出的声音嘣嘣的响,车后冒着一股浓烟。所以人们当时就以它的响声取名叫它“嘣嘣车”。记得当时是从水泥厂往原上来回拉人,那时候原上没有正式的班车,当时拉人的生意的确红火。特别是每天下午六七点在城里干临时工的人每天都要回原上。到了那个点就如同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门口接孩子那种场景。人们都在扎堆等车。远远看见来上一辆嘣嘣车,都在争着抢着往上挤,生怕自己赶天黑回不到原上。嘣嘣车的外侧两边挂满了自行车。连车后面的挡板上都倒挂着几辆自行车。车厢里的人不用说一定是塞的满满的。原上人就这样每天早晚争先恐后的挤着那个不太大的嘣嘣车,为了生活,从原上到城里来回穿梭了几十年。
随着时代变迁,在政府的努力下给原上的百姓也修通了道路,也通上了班车。随之原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同样对交通出行安全也有了很高的意识。那些私人的嘣嘣车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也都禁止载人拉客。随着时间流逝慢慢的也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近几年政府部门为了让原上百姓出行方便,也在不停的变换班车线路,增加车次。为了使原上百姓更加方便出行,不断维修和扩宽道路。这一切举动为的就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原上百姓。原上的百姓更是能够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可是不知怎的从去年直至如今原上的班车出现了变化,百姓出行特别不方便。北边狄寨原上相对比南面的炮里原上能够好些。还有几辆班车直达原上。南边的炮里原上的百姓出行则是难上加难。由于我就是炮里原上的人,今年回去了几次,坐了几趟班车,在车上听到了回原上的百姓都在发牢骚。以前从西安回原上有直达前卫的班车,从长安区回原上有直达炮里的班车。那时候原上百姓回家还都挺方便。可是现在这两趟直达原上的班车都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换了几路车都是到鸣犊街道。原上百姓想回原上要从鸣犊街道再倒车上原。回趟家以前半个多小时的时间,而现在连等车到坐上车到家得几个小时,实属不易。前几天几个朋友在一起聊天都在说,现在每个村和队里都有微信群,实在没有好的办法,想回原上的人只能每天在群里发信息,问看有谁回原上或者下城顺路把自己捎上。这种方式怎能是长久之计呢。
以前原上百姓生活艰苦,回家的路虽说是不平坦。可还有个嘣嘣车能够迅速的坐回到原上。如今社会生活好了,交通发达了。原上的百姓反倒是回不去原上了。前段时间的连阴雨使原上的道路两边山体滑坡,路被封堵,长鸣路修路封堵,八里坡口出行不便。
那段时间对回炮里原上的百姓来说真是回家难…难如登天呀!
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宽了交通发达了,原上百姓的生活才能真正是好起来了。像现在原上百姓“乘车难”这样的情况,真的急需解决。如果这样拉锯式持续下去,真的对原上百姓太不方便了。年轻人还好说开私家车回原,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和幼童来说,乘班车和等车的过程确是有些遭罪。还望有关部门和领导们给原上百姓费费心,真真正正的为原上的百姓出行再多出谋划策再多想点办法,方便于民。
再这样下去真的好想念先前的那个挤满人挂满自行车的嘣嘣车,虽然它不舒服不安全,但是它可以不让原上百姓等车等的太久,不让原上百姓来回的倒车,不让原上百姓把大把时间都浪费在坐车和等车上。这样的现实和结果更不是原上人想要的。
202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