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已经快十年的时间,对于人情世故,我依然没有学会左右逢源的那一套,人前人后总是同一副德行。对于喜欢的人,自然而然地会话多,对于不喜欢的人,勉强对付说几句客套话,无法深谈。
即便是这个不喜欢的人是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或者“优秀人物”。这些年,论人际交往上,我毫无长进。
我不理解,明明背后互把对方说得一无是处,表面上却让人看起来相处“融洽”,并没有半点不和睦的迹象。我也不理解,明明已经闹到脸红脖子粗甚至爆粗口的两个人,转眼却能很快化干戈为玉帛,冰释前嫌。
我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抱着互相体谅和理解的心态,试着消除彼此间的误会和矛盾是正常的事,只不过令我感到惊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好到恶,或者由恶到好,有时候转变得太快,让我有种反应不过来的感觉。
也许这就是成人世界里的基本规则,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和出发点来建立与周围人的交往原则,适时调整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而我这种单纯凭靠内心的喜恶来待人接物的模式,充其量也就是小学生水平。
戏剧家曹禺的《日出》里面刻画了一个自命不凡却只能跻身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李石清。李石清虽然凭自己的本事在银行内谋到了一份普通职员的差事,但是家境依然贫寒,一家五口人全凭他微薄的薪水养活。
剧中常有这样的情景,李石清在家中愤愤然喝着酒,一边咒骂着上流社会的不仁不义、剥削阶级的本性,一边感慨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始终不得志。他一心想要“出人头地”,改变自己的境遇,同时,坚决反对女儿与穷人家的男同学谈恋爱,而主张与有钱人家联姻。
而白天在银行上班的时候,李石清又是另外一副模样,逢人点头哈腰,曲意逢迎,刻意讨好银行经理,私底下随时听候对方的差遣,甚至为其处理各种见不得人的“私事”。为的就是取得经理的信赖,自己能够高升一步。
李石清身上的愤懑、挣扎、仇视、谄媚、矛盾被刻画地淋漓尽致,性格复杂而鲜明。而这个人物最终也没能够逃离悲剧的结局,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理想中的飞黄腾达,反倒被银行解雇。
虽然最后银行破产倒闭让他感到心头一阵痛快,而当得知小儿子去世,又令他悲痛万分。这样一个悲喜交加的结局,是上个世纪30年代大上海底层小人物的典型代表。
很多时候,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生存需要和利益关系而做出选择或者采取行动。这其中的需要包括金钱、物质、权利甚至于安全感。对于金钱、物质和权利,这个不难理解。对于安全感,我是深有体会,因为我曾经一度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人。
无论是在学校与同学相处,还是毕业后与同事交往,我时常不自觉地会扮演一个“老好人”角色。比如主动替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儿,主动分担别人的工作,主动为别人解除后顾之忧。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基于我的性格的原因,善良、单纯。但是更多的是这种交往模式本质上是营造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
虽然不是一味地单纯迎合别人的需求,牺牲自己的利益。但是也确实希望通过自己的付出来获得对方的好感,讨得对方的喜欢,免于自己受任何流言蜚语或者其他方式的伤害。
而事实上,以这样的方式待人接物,确实能够获得对方短暂的好感。但是这种建立在一味牺牲自己讨好别人的基础之上的好感,是及其脆弱而无价值的。
甚至于,时间久了,一旦别人把你的付出当做理所应当,这种好感便会荡然无存。而导致的后果就是一旦你开始拒绝,很容易引发别人的反感。
况且,这种安全感其实只是存在于自己的臆想里的。流言蜚语从来没有停止过,真正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所以,与其刻意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不如让自己过得舒服。那些我看不懂的人前人后,其实本质上都是因为对方身上有自己需要的的那一面。
比如对方位高权重一手掌控着你在职场内的“生死存亡”和切身利益,那么即便是背地里着急跳脚,而人前则还是要有所忌惮,拿出毕恭毕敬的样子,利益使然而已。
对于手中无执掌他人“利益生杀大权”普通人而言,所谓的过人之处就是吸引他人眼光的核心筹码,也是建立有深度的人脉关系的关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才会牢固坚实,有自己的本事打底,安全自会油然而生。这些过人之处包括诸多方面,知识、专业、手艺、技能等等。
日本东京有这样一个普通人开的小店,3平米大小,年收入却高达3亿日元,相当于2300多万人民币。这家店只卖羊羹和最中饼两种点心,一天限量150个,每人限购5个。
每天有大量的客人来光顾,甚至有半夜一两点来排队的,这种情况持续了46年。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店主几十年如一日对点心的专注钻研。对品质的追求和对细节的苛求超越一切,所以才会创造奇迹。
同样的,运用到人的身上也是一样的。人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有限的,有人说,我们少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痛苦、哭泣、仇恨和埋怨上,因为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在负面的情绪里投入过多的能量势必会影响到其它方面的供给,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储蓄自己的能量,将它们用到好的事情上,而不是白白浪费掉。
《日出》里面的李石清,如果能够把精力也放到工作和能力的提升上,而不是全然投身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上,或许就不会有后面的结局,至少在银行倒闭之后,他也是可以凭借真本事另谋一条出路的。
在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专注于自己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擅长的事。也许这条路这个选择相比较学习左右逢源的人情世故要来得困难得多,但是这是我能够承受也容易把控的一条路,也是令自己感到舒服的生活方式,那就足够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