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阵子一个叫Kelsey的网友在推特上发布一条状态,说:“今晚和爷爷一起吃饭,他为6个孙儿做了12个汉堡,最后只有我一个人来。”
网友们纷纷点赞并留下动人肺腑的评论,我读完后给自己爷爷打了个电话,说五一放假回家看他,要他给我做最拿手的茴香猪肉馅饺子。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概是除却父母之外最疼爱我们的人,在我14岁那年外婆去世,21岁那年外公去世,如今爷爷因患有脑梗手脚行动不便,奶奶患有老年痴呆开始渐渐失去记忆,看到这些陪自己成长的人都一天天老去,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们终有一天也会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亲人间或患病和去世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始从他们的需求考虑问题。中国有句老话叫“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表达了生者因没能尽孝而产生的遗憾和愧疚,但也折射出作为子女的自我主义。“当我们想赡养老人的时候他们却不在了”,那他们健在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
世间事,不是能以一己之力可以掌控的,与其在事后幡然醒悟追悔莫及,不如早早听取前人劝慰,别总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最重要的人会在原处等待,他们不需要你功成名就后的丰厚回报,只希望需要你的时候你能陪在身边。
二
大学时有一位同学,在寒暑假期间总是不出家门,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长年在外读书鲜有时间陪伴父母,所以想趁放假多陪陪他们,以后一家人在一起的机会将越来越少。
乍一听此话好像颇有道理,但细想来却是一种荒唐的观点。他把陪伴父母等同于完成一项定量工作,不管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只要总量达标即可。
读大学期间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放假回家第一天父母会忙里忙外恨不得掏心掏肺对你好,第二天就不似第一天那样殷勤招待,第三天可能会有所怠慢……时间久了甚至会厌烦你,认为你在家碍手碍脚。这充分说明父母对孩子的需要是阶段性的,此时的陪伴并不能填补彼时的空缺。
可悲的是那位同学的想法十分盛行,很多人都抱有趁寒暑假多陪陪父母,以后上班忙不常回家也情有可原的心态。但我认为这种行为是自私的,因为你的陪伴不是在满足父母的需求,而是在为自己积累筹码,等以后工作太忙不能回家的时候,可以自我安慰说:“我年轻的时候给了父母足够的陪伴,所以现在可以心安理得忙事业,不必觉得有何亏欠。”
但是要明白,就算你如今寸步不离守在他们身边,也挡住他们年老时因长期见不到孩子而经受的孤独辛酸。
三
一个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毕业后自主创业,有时候一年都顾不上回家见父母,不过每月都往家寄两千块钱。我回家的时候他爸妈就会拉着我的手询问他近况,一面表现出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一面又流露出希望能见到孩子的深切渴望。
后来公司出现问题无力运营,发小十分失落和沮丧,回到家休息两个月,每天睡觉吃饭打游戏,不听父母的开导和劝慰,情绪不好时就对他们大吼大叫。
我回家时他父母让我去劝劝他,我刚说一句“你成天窝在家有什么意义”,不料他暴跳如雷,说:“怎么没意义?我忙的时候天天问我能不能回家,现在天天在家又嫌我没出息了!”他母亲听闻此言哭着走出房间。
对,父母是希望孩子能承欢膝下,一家人其乐融融,但这不能作为你逃避现实不去奋斗的理由。《孝经》中有言:“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之所以把立身列入其中,是因为只有孩子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父母才不会整日忧心忡忡,才能在年老时安享天伦之乐。
在我们那次谈话两周后,他重整旗鼓准备再次创业,父母把他这两年来寄回家的五万多块钱全部给他当作资金。
他母亲生日那天我看到他朋友圈发的状态,说:“不要在父母需要你的时候给他们画饼充饥,也不要在你需要家作为港湾的时候才顺便陪伴他们,这些以自身需求为出发点的行为,不是真正的孝顺。妈,儿子让您操心了,感谢您给我第二次生命!”配图是精美的生日蛋糕和他新成立的公司门面。
我点赞并评论说:“让父母等待你的陪伴不是孝顺,行有余力才回家陪伴不是孝顺,把家当成避难所更不是孝顺。孝顺,就是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抱着一颗赤诚之心陪在他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