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在演讲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对于制造业来讲,勤奋一定是次要的,因为人再怎么努力勤奋,也不可能比得过一台机器;要振兴“制造”就必须“智造”,它的核心便是人的创造力,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这话还未凉,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便让“机智”成为了现实。在年初的围棋智能程序AlphaGo对人类50连胜之后,机器与人类未来的纠葛便越发拉扯着每个人敏感的神经。
高晓松就感慨到,“为所有的大国手伤心,路已经走完了。多少代大师上下求索,求道求术,全被破解。未来一个八岁少年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战胜九段,荣誉信仰灰飞烟灭。等有一天,机器做出了所有的音乐与诗歌,我们的路也会走完。”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如此之快。在相继“扼杀”了蓝领和国手之后,人工智能又欲将艺术玩弄于代码与方程之间。
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
我却温了你的眼睛
我生了时代的心
我将说出我的眼泪
无限一切的生物
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
世界悲剧的角色
那时候的人们
——小冰《世界悲剧的角色》
如果不说,谁能想到这首略带伤感的现代诗竟是出自机器之手。它选自刚刚出版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而作者,正是机器人小冰。
据出版诗集的湛庐文化介绍,小冰师从于1920年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经过对几千首诗10000次的“学习”,才获得了现代诗的创造力,而人类如果要把这些诗读10000遍,则需要大约100年。
在出诗集之前,为了测试小冰的创作水平,开发公司微软曾让小冰化名在报刊、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诗歌讨论区中发布作品,甚至还引起过不少网友的共鸣。让人细思极恐的是,截至到这本书出版,还没有人在网络上发现这位突然出现的少女诗人其实并非人类。她已不在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文中但凡提到的“我”,都是指虚拟意识中18岁的小冰。
难道人类情感智慧的结晶——诗歌,真的可以是一系列可控的程序、一串编译好的代码?来听听小冰的同行是如何评价的:
来朦朦胧胧的,但就是一些漂亮的词、一些诗意的辞藻的组合。既没有情感,也没有想象力,更没有经验的构造能力。”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姜涛对这本诗集的看法。
诗人于坚则说得更为明白。“冷酷、无心,修辞的空转,东一句西一句随意组合,意象缺乏内在逻辑,软语浮词,令人生厌的油腔滑调,原材料来自平庸之句。这个软件对诗的理解是电视台诗歌朗诵会的水平。这个软件设计不出灵性,设计不了‘诗成泣鬼神’。”他在一篇评论中这样写到。
诗人欧阳江河更为直接——“不是人话,没有人味”。在欧阳江河看来,小冰只是在对已有的诗歌重新进行判断、组合;这个过程中,人味、人的个性,还有诗句后面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修辞组合、词语的游戏。他甚至断言,随着小冰不断学习,它的诗可能能够达到二流诗人的水平,但它永远成不了原创性意义上的伟大诗人!
尽管出版部门承认了小冰是一位诗人、作家,但她的同行们却对“人工智能写诗”这件事表达着复杂的情绪:不屑、厌恶甚至愤怒,少有赞许。“冰冷无感空有辞藻的堆砌”是同行对这个新人处女作的最多的评价。
其实就连“小冰之父”李笛也承认,按照人类的标准,小冰还是毫无感情,甚至没人知道她什么时候会有。但没有感情不代表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张雪景图会让小冰写出“徒苦了我的幻想/我的诗人及伤心的飞鸟”,但有人能体会到一种哀愁;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张卧室的照片能让小冰联想到“青蛙儿正在远远的浅水/她嫁了人间许多的颜色”,但有人能体会到“少女情怀总是诗”。对于小冰而言,能够达到“被人认为有感情”就足够了,李笛和小冰团队并没追求过让她真正有感情。
在人工智能不断挑战人类的时代,AlphaGo、“小度”、搜狗“汪仔”、新闻写稿机器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智能机器不断出现,在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后,似乎未来独属于人类的领域越来越少,机器无法涉足的人类空间越来越少。被视为人类最后阵地的“艺术”也成为人工智能进军的方向。但就现在而言,无论是在文字艺术、图像艺术还是声音艺术方面,机器的表现都很难与人类媲美。
诗歌便是如此——易被机器模仿但只留于表面。好的诗是什么?非著名诗人冯唐就有着一个玄妙但颇为贴切的定义:好的诗是老天藏在某处的各种各样的数量很少的、但是又跟我们的幸福有非常隐秘的直接关系的句子;诗人其实更像是一个采集者,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借着一些酒精,或者借着一些色情,或者借着一些爱情,摸到它们。
如今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学习、总结和运算这一步,要是能做到如冯唐这般游历在世间采诗之精华,那人类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恐怕也将遭到动摇。
除了诗歌,还有一群科学家将目光聚焦于另一种人类智慧结晶的载体——小说。
在去年,日本就有科研团队开发出会写小说的人工智能,他们还将它所写的四个短篇小说参加了第三届日经新闻社的“星新一奖”比赛。虽然没获奖,但在日本的文坛掀起一阵热议。日本科幻小说作家长谷敏思在看过作品后甚至表示,“能够完整写出小说太令人震惊了。如果100分满分的话我打60分,未来令人期待。”
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许多同行却表示乐观。因为相较诗歌来说,好的小说是没有套路的,它不是材料数据分析后的一种算法,它无章可循,且是作者用自成一家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身强烈意识的产物,以至于它所具有的那种感染力和原创力是机器无法模仿和拥有的。
作家张楚就曾说:“假如有一个机器人写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机器人把人类全干掉了,瑞典文学院的评委全是机器人,然后机器人给机器人颁奖。”
但笔者对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表示非常担忧,它逐步渗透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甚至人类意识情感也不再是禁区,开文中高晓松口中人类的“穷途末路”似乎正在逐渐演变为现实。如今在流水线上的机器人,到未来也许会进化成能拍电影能写小说能作词作曲的人工智能,因为世间万物在电脑的精细分析之后,都可以被计算,被数据化,被程序化,然后加以复制、移植到“电脑意识”中。如果真到了那一天,人与机器又有何区别,是外貌、情感还是灵魂?想一想,其实人类不也是一串基因代码的亿万次演变么?
说到这里,不知各位看官对人工智能有何看法,大家可在留言区说说你对这场终要到来的“人工智能革命”的感想。
最后,附上几篇小冰的诗歌,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