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位妈妈差不多同时通过微信给我留言:
5岁男孩的妈妈:张老师,我儿子大班,吃手指很严重,习惯性的手指放嘴巴里,有几个月时间了,要怎么让他改呢?
7岁女孩的妈妈:凯瑞老师,最近我一有件事很头疼。不知道从什么时侯开始孩子开始咬手指、揪自己的头发,现在咬的手指甲已经变形,有时我看到提醒她,她会马上改,但是我不提醒时,发现她又马上反复……头疼!
因为我家孩子和我个人从来没有吃手指或咬指甲的经历,所以一直没意识到吃手指这件事情对孩子能有多严重的影响。但前不久听到一位20岁女孩子炎炎讲到她吃手指的经历,不由让我对孩子吃手指这件事格外关注起来(以下是来自炎炎的自述,经她本人同意将此事公开,希望引起父母们的关注):
我是一位从记事起就咬指甲到现在长达快20年的重度咬指甲患者,期间去医院查过微量元素未缺锌,也曾被动、主动的用美食诱惑、涂指甲油、涂辣椒水方式纠正咬指甲的行为,但遗憾的是都无法戒除。
我不仅咬指甲,还会咬指甲旁边的死皮和肉,于是各种伤口,各种流血,各种发炎……咬指甲咬到发炎、破皮、感染,挺疼的……现在,左手中指的甲床已经脱离指甲了,无名指已经算是忍住没咬的了,食指和小拇指的指甲也快咬没了…..
以前年纪小,还觉得没什么。现在真是觉得丢人、自卑,真的是自卑,吃饭手指都是下意识蜷缩的,不想让别人看到,都有心理负担了。
也有试过不咬。但是每当指甲长出来一点点,我就觉得不舒服,就开始咬。咬完又后悔,但看到新长出的指甲还是控制不住咬……
这让我重新回想起与我聊过的那些在3-5岁年龄段的孩子吃手问题和5-10岁孩子的咬指甲问题(很多时咬指甲是吃手问题的延续)的孩子和家长们。假如我知道吃手指这件事以后会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如此深远的影响,或许我会对吃手这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一、关注0-2岁宝宝的口腔敏感期
我曾在《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中提到0-6岁儿童的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儿童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儿童口腔的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在2岁左右完成。这个时期婴儿在用嘴巴吞、咽、嚼、吐、品、尝、说的动作中明白“口的功能”,并且通过口部动作将自己与外界联系起来,获得对外界的初步掌控感,同时也是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意识的开始。
所以,口腔不仅用来进食,在最早“口腔”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人类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
如果在口腔敏感期的发展期大人对孩子的需要过份限制或未被完全满足,那么敏感期会出现延迟。
口腔敏感期严重得不到满足的孩子会抢别人的食物,捡掉在地上的食物,或将注意力都放在食物上而忽略其它事情……假若家长能明白:宝宝们将周围见到的任何感兴趣的东西都往嘴里塞,是一种自娱和自体享受、觉察、感知和探索的活动,那么相信许多孩子都会顺利渡过口腔敏感期。
二、关注3-5岁宝宝身体的营养匀衡
对于2岁前的宝宝吃手可能是因为探索和感知世界,2岁以后的宝宝出现咬人、咬手指等行为也可能是迟到的敏感期。但是3岁以后的宝宝不管什么原因孩子咬手超过6个月以上,我一般都建议家长带孩子先去查下微量元素。这是因为对于大龄宝宝来说小孩最初的吃手指、乱咬东西、磨牙很有可能是缺锌的表现。而缺锌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异食癖,小孩食欲不好,却喜欢吃不正常的东西,如纸片、泥土、手指等,而且缺锌也会影响小孩的生长发育,这类孩子往往看上去头发黄、不长高,发育比正常小孩要落后。所以,父母也要留心孩子的身体。
孩子吃手6个月以上,为何要去医院查微量元素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担心孩子体内铅超标。随着工业市场的迅速发展,铅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铅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越来越大。目前铅主要是通过食物、饮用水、空气等方式影响人体健康。如果孩子的在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体后没有及时清洗就放在嘴时含着,可能身体内会积累一定数量的铅。
血铅含量过高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素代谢受影响,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出现缺钙、缺锌、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有免疫力低下、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智商水平下降或体格生长迟缓,以及出现性格多变、易激怒、多动症、攻击性行为、运动失调、视力和听力下降、不明原因腹痛、贫血和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严重者甚至出现肾损害,铅性脑病甚至死亡。
所以,如果缺锌或铅超标,孩子就会陷入“咬指甲”根本停不下来的怪圈。
三、关注5-10岁宝宝身体内是否有寄生虫
虽然现在卫生条件好了,对于常咬指甲的孩子,如果经常反应肛周附近瘙痒、经常肚子疼时,家长还是要想到感染蛲虫或蛔虫的可能。毕竟城市里也还有各种宠物,孩子在户外玩耍难免接触到动物粪便,空气中也会飘散着虫卵。
蛲虫与蛔虫,是两种较常见肠道寄生虫,广泛存在于环境中,个人卫生没做好,都可能被传染。而且临床上的体内有寄生虫的孩子,多以自身感染为主。例如虫卵沾染在孩子指甲内,或床单、被褥、衣物、玩具上,进而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孵化成成虫。
当肠道内缺氧时,虫子就会在夜间9-10点爬到肛门周围。所以,感染虫卵后,有些人会表现为夜间肛门或阴部瘙痒;有些表现为长皮疹;有时候会表现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有些则表现为睡不安、咬牙齿、易哭闹、不爱吃饭,女孩子还有尿频、尿痛的症状;若寄生虫数量多,会影响儿童营养吸收与身体发育。而1/3的儿童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
四、关注吃手指背后的隐性杀手——心理压力
因为前面三种情形带来的吃手指行为,多半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自行消失;如果吃手指的原因是精神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且家长没有给予积极关注,那么这一习惯将伴随孩子成年。因此,避免那些使孩子紧张的心理压力因素是帮他改掉坏习惯的关键所在。
[if !supportLists]1. [endif]儿童心理压力的表现:
“压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抽象名词,要正确给它下一个定义实非易事。在这点上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大多数是从“刺激”与“反应”上加以说明。
在我看来,压力是指个体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胁时的一种紧张状态。
(1)生理上的反映:如疲倦、头痛、肠胃不适、心跳不规律、呼吸浅短、频尿、皮肤长疹,体温增高,没胃口,失眠等等。
(2)行为上的反常:如经常哭泣,不出声,不与别的小朋友玩,不想上幼儿园,上课不听讲,故意捣乱,骂人,打人,咬指甲,口吃等等。
(3)心理上的改变:如紧张,焦虑,忧郁,压抑,闷闷不乐,消沉,坏脾气,易暴躁,自卑,孤僻等等 。
2.导致儿童压力的因素:
(1)父母方面:包括父母争吵,离婚,脾气太坏,打骂孩子,批评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太高,疏于沟通等;
(2)老师方面:包括老师对孩子态度不好,批评、惩罚、冷落,不公平,偏心,吝于表扬,无意的伤害和忽略等;
(3)同伴方面:同伴排斥、同伴间的争执、被同伴欺负和嘲笑、同伴不与他分享玩具、同伴竞争等;
(4)环境适应方面:饭菜不合胃口、去拥挤的商场、不习惯幼儿园的规章制度、噪音或被别人打扰、脏乱、黑暗、陌生的环境等;
(5)功课学习方面:学习跟不上、功课不会做、作业做不完、对活动不感兴趣、学的东西太多消化不了;
(6)其他方面:媒体中的暴力恐怖镜头、生病打针吃药、看到曾经伤害过自己的物品、动物、天气等。
五、关注吃手指行为背后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产生的原因是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它通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人在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外在表现出的无意识或部分无意识的行为,同时其内部心理活动中也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想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当我们排除其它可能确定孩子咬手指的原因与心理压力有关时,我们更应该明白咬手指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它发生在不知不觉中。当咬手指的行为出现时,一定是外在的压力刺激到了孩子,所以孩子不自觉通过吃手指来摆脱这种不自在和不舒适感。
从这点上来讲,孩子吃手指这一心理防御机制其实是孩子对自己免受伤害的一种保护,也是自己压抑情绪的一种宣泄和表达。许多有从幼年吃手到成年咬指甲的成年人,都有着和炎炎一样的感受。他们对咬手指欲罢不能的原因,是因为咬手指时可以让他们感到内心轻松:
...上初中戴牙套,将近两年半时间没有咬一次,可是摘下牙套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这个习惯...继续坚持咬到现在。
自己一直很内向、敏感、没有安全感,一个人的时候容易焦虑,咬指甲的时候会感觉放松,得到一种安慰。只要有压力,比如要加作业,要考试了会咬的会更凶。在考试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去咬……
六、我个人的几点建议
如果孩子吃手,排除体内铅超标、缺锌或体内寄生虫,可能需要调整下教养方式和周围环境。
那么以下几点可能对经常咬手指的孩子有所帮助。
1.首次发现问题时,多看少说。
有一部分小孩吃手指是因为受到周围环境人或事的影响,比如说在幼儿园看到其它小朋友有吃手指的现象,觉得好玩,好像很高级的样子,无意中模仿一下。回到家后,大人不明原因的给予过分的关注和回应(评判、询问、指责等都是关注的表现),让他越发觉得此事有趣,所以停不下来。正确的做法是:以一个月为周期,先观察下孩子做这个行为的频率和时间用笔记录下来。如果家长的教养方式没问题的话,可以去孩子所在的幼儿园及与孩子平常要好的朋友那里了解下情况。
2.不良行为出现一个月后,从行为当中找解决方法。
当家长仔细观察并且记录孩子在什么时候比较容易出现咬手指的行为时,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给予帮助。例如,孩子咬指甲是在做作业有困难时,家长除了提醒以外,还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孩子在看电视或无聊发呆时咬指甲,那么家长就需要花一点时间多陪陪孩子一起游戏或活动;孩子在父母争吵时咬指甲,那么家长就要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孩子在被父母批评时咬指甲,家长就要注意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等等,每一个吃手的行为背后有着不同的原因,家长们应该把孩子咬指甲的行为看成是一种“提醒信号”。解铃还需系铃人,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还需要家长来完成。只要造成孩子问题产生的源头消失了,孩子的行为自然就会消失。
3.吃手行为持续发生时,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很关键。
我很喜欢对找我咨询的家长们讲一句话:孩子身上任何一个不良行为的产生都不可能马上解决,所以我们需要爱、信任和耐心。当孩子出现咬手指的行为后,家长应该温和教会孩子勤洗手和勤修剪指甲。你可以给孩子讲小手经常乱摸会产生各种细菌,但是当孩子无意识的咬手时,请尽量避免愤怒的指责。必要时,也可以给孩子买儿童户甲套,咬手指从心理防御的角度看,其实就是退行,也就是说这个感觉就像小孩子又回到了吃奶嘴时侯的感觉。这样既能给到孩子感全,又可以保护孩子的手指。
4、及时寻找有效资源支持和帮助。
当家长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帮助孩子把吃手的毛病改掉,就要向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心理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行为矫治的方法,比如我所推崇的绘画疗法、沙盘游戏疗法等心理疗法不仅颇受孩子的喜欢,也可以帮助孩子彻底改掉咬手指这种不良的习惯。
最后,我想说:不是所有咬指甲的孩子都能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矫治,为了不让他们在成年后咬指成癖,或许我们要做的不是给他们一个配置高档豪华的幼儿园和一个看似奢侈华丽的家。
因为一个没有爱的幼儿园,无论它多么高级,也能毁掉一个敏感、脆弱的孩子;一个缺乏自由的家,无论它多么奢华,也很可能给孩带来成长的灾难。
在我近期与许多妈妈的沟通中,有位妈妈讲到对他宝宝所在幼儿园的担忧,并询问我如何才能判断一个幼儿园是一个好的学校?
我想环境高档,设备先进,教学有特色并不能成为我们选幼儿园的全部。当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学会了爱孩子,就具有了判断学校以及老师状态的能力。也只有在这个时侯,孩子的整个周围处境才会得到真正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