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做了梁山头领之后,就念念不忘朝廷招安,最后让壮大的梁山泊事业烟消云散。
宋江为什么屡屡想到招安呢?因为他自幼受教,忠孝思想根深蒂固。
他仗义疏财,视金如土,可见他不图富。
他扶危济困,有“及时雨”之美名;他求贤若渴,骨子里敬重地位名望比他高的人。宋江的执念其实就在一个“名”:图忠名、羡贵名、仗义气之名。
宋江图忠名。只要稍有一丝退路,宋江都是不肯入伙梁山的。在断配江州的途中,面对梁山好汉的热情相邀,宋江以乞死相要挟,把入伙梁山说成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不忠不孝,万劫沉埋”之事。
宋江羡贵名。他甚至把手下败将、奸佞之臣高太尉也称为大贵人,看见他纳头便拜,愚昧得让人恶心,不知林冲怎么想?宋江有没有考虑兄弟林冲的想法?
因为在意地位名望,也因为骨子里羡慕地位名望高的人,被迫上了梁山的宋江动不动就要让位。这些被宋江让位的人都是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的朝廷命官,如双鞭呼延灼、大刀关胜、玉麒麟卢俊义、双枪将董平。作为小吏出身的宋江自知根本比不过他们的名望,所以要让位,一看这些人对排位的态度,二看梁山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
宋江的让位是小心,是谨慎,是一个有执念的人的策略。
宋江仗义气之名。他平生一心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他的义气名声,让他左右逢源,逢凶化吉,落难呈祥。
己欲达而达人。既然宋江图忠名,羡贵名,一心想着招安,重回朝廷做臣子,那他就不该害朱仝、卢俊义上梁山,特别是本有贵名的卢俊义。
朱仝是个美髯公,形象好,重义重友,人人都欢喜他。虽然因放雷横被刺配沧州,但仍得沧州知府看重,让他每天看护小衙内,提拔是迟早的事。只因宋江念着他的恩他的好,要他上山,便故意让吴用设计,教李逵杀害了朱仝看护的小衙内,绝他归路。此计也太毒了,4岁孩子本无辜,竟硬生生地惨遭杀害。不知宋江自我标榜的“仁”在哪里?这是替天行道吗?
卢俊义生活本好好的,贵为北京大员外,人人瞻仰,四海驰名。只因宋江羡他的威名,要谋他图大业,结果卢俊义被设计陷害。吴用扮算命先生,利用卢俊义怕“血光之灾”的心理,口占四句卦歌,暗藏“卢俊义反”,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弄得家破财散,身入囹圄,被逼梁山。宋江的这大业是什么?是让朝廷招安。最后卢俊义被高俅等所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知原本富且贵的卢俊义听到宋江的“招安”两字,心里作何感想?还有被骗上山的金枪手徐宁,作者对他们的心里都是避而不谈的。
难怪在招安后,在破辽后,性格真爽的鲁智深面对五台山智真长老的一句话“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默默无言,读来令人怆然。为什么?许多劳苦、许多奇功,灰飞烟灭,一切不过是回了原点。仅宋江、卢俊义两人算有职,其余俱系白身。所谓招安后的荣华富贵原是一场空。
命运这时就像刚显示出形状的云朵,一见未来的端倪,可宋江视而不见,他又带着弟兄踏上替朝廷征战方腊的道路。一将功成万骨枯,虽得英名,但牺性惨烈,所去梁山弟兄十仅存二三。
贪恋富贵功名,却有瓦釜雷鸣的四大小人挡道,可宋江执迷不悟,不知功成身退,最后被奸人所害。即使被害,也还念念不忘保其忠义之名,担心李逵会为他造反,先把李逵药死了。
宋江的招安之执念,青史留名之想法,其实在宋江没做头领时,上梁山之前,就可从他与武松路口分别的对话中一见端倪:如得朝廷招安……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
“我自百无一能,虽有忠心,不能得进步”,大概是宋江做头领前对自己的一个评价定位。
为求进步,宋江一直黑白通吃。在他身为小吏的时候,他就敢为救晁盖私下通风报信。他可以吏匪勾结,也可以身在梁山心在朝廷。他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子,却多次干着杀人放火的勾当。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他制造秦明造反的假象:杀了青州城外数百老百姓,断送了秦明一家妻小。其手段之残忍与匪有何异?
自认百无一能,所以多次让位;有着忠心,所以想着招安;青史留名,在宋江心中大概是正史,不是野史。
宋江为探寻未来,先后得罗真人法语、智真长老的偈语,但他不明其意。他怎么会明呢?当一个人有了执念,有了心魔之后,他也就失去了心智。
作者:丁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