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的阅读+15分钟的复盘让我觉得看过去的内容都记住了
当我给自己规定时间的时候,我会加快自己的效率,45分钟,我会用看论文的方式来去看,当这本书需要精读的时候,我会每夜每夜的去看,然后去划出重点,如果这本书我是需要去阅读去体会里面的思路方式,那么我就依赖于目录和片头来调整自己精读和略读的板块。
最后再用15分钟的时间去复盘,去调整,这样的话整体的内容记得又清晰又明朗。
当一个变革的推动,最重要的要素不是理想,情感,未来,而是利益的分配机制,所有人都意识到改革可以带来大量的利益的时候,改革就很简单。
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像职位、股份股权,期权这部分他们出现了很多很多的矛盾。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紧接着俞敏洪在内部人员没有商业思维引入商业咨询公司,引入外部投资人的时候。又出现了坑。一家证券公司看中了新东方,给他们注资,但是要求上市的话进入套壳的公司,在二级市场把壳公司的其他股票也非常低的价格买到手,然后把新东方装进壳公司,就可以在二级市场把股票炒到几倍,然后把股票卖出赚几亿。
俞敏洪看到了这个情况之后就坚决不随便拿外边的钱,然后不进入壳公司,因为这样一家好公司就会被整烂。在这本书里面还是看到了,他隐晦的讲了一句,中国的股市依然以投机为主,好公司炒成了烂公司,烂公司炒得更烂,股市不景气,根源还是在这帮炒作的人。
在他们进行变革的过程之中,虽然出现了很多的矛盾但是,他首先保护了新东方学校的管理层和老师们的利益。其次是针对这些矛盾他逐步的去解决让利和让位两种方式。
1.让利,他不要自己的股份了,大家伙不同意。因为大家不知道把钱分了之后,新东方会不会散架,而且没有人去领导这个大集团。大家也觉得他这样做,他获得了名声,换一个地方依旧能整起来,但是他们心里没有底。
2.让位,他把位置让出来,董事长由他的创始团队,最后主次去做发现问题还是会存在,而且引导一个集团往前走很困难。
俞敏洪是一个英语老师出身,在进行公司股权改革的时候,引入资本的时候他发现他不懂资本,那么在吵架的这几年,他并没有只是拘泥于吵架的这些问题里面,他大量的进行了看书,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上市公司股权管理,美国萨班斯法案具体条款内容等。同时和业界上市公司的老板朋友进行接触。
在这个过程之中,有一个作家叫卢跃刚。想让他过来报道,他提了两点要求考察去写,写不写由他来决定,不可以干扰他独立的判断第二,他的稿子写完可以直接发表,不需要审核。他会对每个人进行专访、采访,以及在开会的时候在旁边进行记录,这样的话大家在很多情绪化的内容会收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之中,像职位、股份股权,期权这部分他们出现了很多很多的矛盾。
此时本书已经看到了,新东方从最初的个人为出国攒钱开培训班到了走进美国上市。
从俞敏洪个人的发展上我进行了一下的思考,
1.面对问题的态度
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虽然只是零星几段的文字,但是一句“争吵了很多次”,可以看出他肯定也有崩溃的时候,但是问题还是要想办法去处理
2.问题的解决——执行力
2.1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初的许可证—职称、单位证明都没有的情况下他通过不断地和发证单位沟通取得了解决的办法;获客,通过免费的讲座来推广;当时他们只有两个月的去攻关上市,因为国家部委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在两个月时间之后,所有的上市公司需要六部委的联合签批,虽然后面这个文件并没有真正的实行,但是他们当时只有两个月的事情去做。那么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他们的执行力。
2.2如果是认知问题,自己不能解决就提高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能力成长
就是在每一次他所进行调整或者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时候,他都会大量的去阅读书籍以及寻求相关的人才,包括去查看相关的资料,去提高自己的认知,最后他发现自己是忍到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任何阶段都是有进步空间的,你不努力就没有未来。
2.3如果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引进可以解决的人才。
首先,从第一代同学合伙人,他找到了徐小平和王强等等的同学,引进他们在美国的教学理念,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其次,第一代管理层以及第2代管理层的出现,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首席CFO、企业CEO等等是他引进的人才,这样开始避免了家族创业、同学创业的弊端、公司的决策开始变得更加理性化
对于我自己的理解
1.不是说学什么专业就一定是最后干什么工作的,要做的是多多的培育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按照目标去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不要停止学习
2.朋友很重要——当一个人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几乎第一考虑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朋友,或者是让自己的朋友去推荐。所以这个人情社会之中,多多的跳出自己的朋友圈子确实也是蛮重要的。我们要想办法打破现有的朋友圈,以推动自己不断的前进。
3.做事的态度,俞敏洪。在做大了之后,他还是认为只求发展,不求私利,只有不求私利才能得到私利,作为最大的股东之一,新东方每发展一步,他就多一点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