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后的王朝与政权,大多是以先秦时代的诸侯国名为其国号的。如魏晋宋齐梁陈、前秦、前燕、北齐、马楚等等,但是却没有以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的“韩”为国名的。有人认为是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故其国名也不受青睐。
其实不然,历代政权通常都是以其“龙兴之地”为国号的。如慕容鲜卑乃源於东胡,邻近战国时的燕地,故对“燕”情有独钟,其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一系列的政权。起源於山西省境内的政权,通常以晋/唐为其国号(晋国早期的国号也叫唐)。元末,朱元璋的势力在江南一带,其地春秋时期为吴地,故朱元璋起先称吴国公、吴王。后来一统天下,才定国号为大明(“吴”具有地域性色彩)。
隋朝与宋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封为随国公,故杨坚定国号为“随”,而又因忌恶“随”字带“走”旁,乃变“随”为“隋”。赵匡胤因曾为宋州(今河南商丘)归德军节度使,故定国号为宋。而"随"与“宋”地名最早的来源乃是先秦时期的随国与宋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其实力再不济,也不会比随与宋的实力差吧?更有甚者,隋末之际,宇文化及的政权为“许”,许国在春秋时期更无影响力。
所以,没有朝代与政权以“韩”为国名,并非其弱,而是其作为地名的影响力比较弱。战国时期的韩国,其疆域主要在今山西省南部及河南省中北部一带。其疆域原本就小,而属于山西省部分,“韩”的影响力远不如“晋”。属於河南省部分,其东接魏国,影响力不如“魏”,西接周国,周国虽实力微不足道,但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且国祚绵长,更不能与之相比。
再则,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於郑,而命之曰“新郑”(今河南郑州)。自此,韩国也被称为郑国。从地名上而言,“韩”与“郑”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合流了。魏与梁也是同样的道理,战国时期魏惠王迁都於大梁(今河南开封),自此魏国也被称为梁国(孟子见梁惠王即源於此),魏与梁在地名上也便合流於一了。汉初彭越的梁国及刘氏诸侯国-梁,皆为故魏之地。五代时期的后梁,也是因其势力基地在汴梁(今河南开封)。
而秦汉以后的朝代与政权,其国号唯一能够跟“韩”扯上关系的也就只有隋末唐初,洛阳王世充所建立的政权--郑(从地名上而言,“韩”与“郑”在某种程度上的合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