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和导师讨论的时候,提到了一个“控制点”的概念。
这个概念源自于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他将人格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他认为具有内控型人格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而具有外控型人格的人,则认为生活和选择是由机会、运气与外界环境决定的,和自己没有关系。
你是外控还是内控?
在我看来,个人内部的进化和个人的外部的成就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人生的起点,谁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也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个人是通过不断在生活中认知、历练、实践,取得成就或者经历失败,在这个过程中,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不断发展自己。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一些人逐渐发展成外控型的人格,更多的相信自身是无法改变的,寄托于等待外部世界的变化,随波逐流,把主动权交出去。外控型的人,总在外界找原因,越活越被动,越走越迷失,俗称认命了。
等着天上掉馅饼
还有一些人,逐渐发展成内控型人格,在实践中不断清晰自己的兴趣、能力圈和价值观,对自己认知越来越清晰,越活越主动,越来越坚定。
比如,在职场里,有些人是在苦苦寻觅一份完美职业或者等着一份完美职业降到自己头上,有些人通过在职场腾挪变化,发展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前者就是典型的外控型人,后者是内控型。
内控型的人通过实践对自己理解的越来越深入,帮自己一步步清晰前进的方向。
有了方向,最终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地进化,进化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价值观会越来越有定见,能力会越来越强,兴趣变成了志趣,三者互动,成为推动自己的飞轮。
谁痛谁改变
《人生十二法则》里面谈到,一种人处在深渊的时候,他想要改变自己。还有一种人在深渊的时候,他只会抱怨,并没有想过改变。
这又让想起另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关系里,谁痛谁改变。
延伸一下,这个关系可以是我们和身边人的关系,我们和职业的关系,也可以大到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同样是痛,为什么内控型的人会积极寻求改变,而外控型的人并不会变?答案就是认知上的差异。
在外控型的人认知里,外部世界牢牢的限制住了自己。虽然也痛,但是这种痛已经麻木了,在他过去的成长道路上,太多的阴影将他束缚住了,虽然对生存处境不满,但是宁愿将就活着。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改变是无效的,等着未来变化就好。
在内控型的人眼中,痛就是驱动力,驱动自己改变,通过改变自己来取得成就,改变环境。
跟很多朋友聊生涯规划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抱着对现状的不满,但还是可以看到不同的态度。有的人也就是找你发泄聊天而已,并没有想着改变;而真正想要改善的人,会去关注更多可以改变的方法。
改变,让你多一分活得更好的概率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疯子就是那些总是重复着同样的行为模式的人,却渴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当然,逻辑上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推理:行为一样,但是环境变了,行为带来的结果也会不一样。只不过,这种结果很有可能的变得更加糟糕。
在认知的更深层面,这里面还有一个概率问题。
很多人认命,就是因为放大了失败的概率,让失败成为笼罩自己阴影。
而不认命的人,是看到了改变不一定会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会大幅提升我们获得这个结果的概率。
想要得到更好的结果,最好的方式就要学会改变你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梦想还是要有的,为了梦想付出改变和努力也是值得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