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一个性格奇特的人,他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有的话别人碍于颜面,或许因为名利,不敢说出口,但苏轼他直言不畏,也正是这样的性格,给苏东坡树了许多敌。这时候他将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事,就让我们看一下这些“敌人”和苏轼之间的相处关系。
苏轼最早结下的冤家是程之才,这个人是苏东坡舅舅的儿子,娶了苏轼的姐姐,但他姐姐嫁到了程家之后生活十分艰难,和程家发生了许多矛盾,很早就去世了。按照苏轼的话来说,他姐姐是被程家一步一步迫害死的。苏东坡父亲苏洵就责备自己,说要与程家绝交。但苏轼被贬惠州的时候,朝廷的人却故意排了程之才到苏轼身边,去找苏轼的难堪,但没想到这两个人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非常要好,一起游山玩水。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得出,苏轼有着十足的乐天主义,无论对方是谁,玩得来就是好朋友,也是他真性情的体现。这就是第一个不像是冤家的冤家。
第二个是胡宿,这个人不出名,和苏轼也没有太大交集,就是有一次苏轼弟弟苏辙的一篇文章,司马光很赏识,想要定为第一,但是胡宿坚决反对,在过程中还出言不逊。但苏兄弟两个人并非小肚鸡肠之人,并未记仇,反而和胡宿的侄子政治上结成同盟。看了前两个人,其实他们两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敌人,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看似两人处在了对立的局面罢了,所以这也是这篇文章标题中“敌人”,用引号的原因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出苏轼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可以看到苏东坡敢爱敢恨,十足的乐天主义。
讲到苏轼的敌人,我们看完苏东坡传后第一想起的就是王安石了。王安石和苏东坡的主要矛盾就是关于变法的争论。其实两人的关系亦敌亦友,都是峻自责,他们是君子之争,不耍小手段,相逢一笑泯恩仇。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不满,对皇帝上书,但被御史李定夸大其词,认为其诽谤朝廷,神宗由此对苏轼印象坏了,下令抓捕苏轼,这便是“乌台诗案”。此时王安石也被罢黜,但他知道了苏轼的凶险后,提奏了他三年来第一封奏章,为苏轼说话。如此相救,令苏东坡感激涕零,后来苏轼在上任途中,特地绕路去看望得病的王安石。在他心中这时候已经没有了对方对自己仕途坎坷带来的怨恨,全是感激之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们一起游玩了好久。
后来王安石变法内容被司马光全部推翻,王安石在极度悲伤中去世了,苏轼极为悲痛,深情的写下了《王安石赠太傅》,在文中,苏轼给予了王安石极高的评价。颇有一番英雄惜英雄的味道。与己仕途观点对立的人都能惺惺相惜,苏东坡何人不能相处呢。
接着我们讲下司马光,苏轼前半生和司马光的关系十分密切,司马光重用苏轼,但后来司马光也和苏轼发生了一些矛盾,原因是苏轼总是和司马光唱反调。但不管怎么说,苏轼和司马光的关系在我们看来还是要和王安石好得多。司马光死了之后,司马光思想的继承人完全照搬司马光的一套,完全不考虑当时的国情,导致实施不当,苏轼坚决反对对方的主张,不断上书朝廷,有趣的是皇太后十分赏识苏东坡,所以司马光排的奏章只要呈上一张就不批准一张,不批下来他们就继续上谏,因此这个事件也闹得很久。苏轼在政党上两个产生摩擦的人,王安石和司马光,相继去世,不知苏轼这个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或许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痛楚和政治上心酸的无奈吧。
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章惇,章惇就是那个在执政的时候将苏轼流放到海南岛的那个人。章惇在宋徽宗上台之后,反对宋徽宗执政,所以宋徽宗将它贬到了苏辙去过的地方雷州,那个时候正是苏轼被朝廷从海南岛调回来的时间。看两人的恩怨,全是有种风水轮流转的意味,若是站在苏东坡的角度去看,仿佛章惇是因果有报罪有应得啊。当然苏轼可不是这么想的,他最终和章惇还是和解了,根据记载,苏轼给章惇儿子章援回过信,在信中表达了对章惇的关心。
最后说一下和苏东坡沟通顺利的一个人,刘安世。刘安世和苏轼经历相似,也有一大段流放岁月,也被贬到岭南,一会被贬到梅州,一会到化州,在以前车马不通的 日子里可谓是一生舟车劳顿,日子十分难过,但他也坚强的活着,后来朝廷终于将它调回来了,这时苏东坡也从海南岛回来了,两个被贬多年的人在江西遇见了。也是缘分,两个经历相似的人一见面,只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也是苏东坡最成功的的一次沟通了。刘安世晚年的语录中,对苏东坡的评价很高,却没有夸大其词,写得十分公正。
以上,一如私人小怨的程之才,胡宿,再如政治两党之争的王安石和司马光,或者是贬黜自己的章惇和良好沟通的刘安世。无论恩怨情仇,大小是非,苏轼都能和他们和解,最终良好相处,或为朋友或为知己。苏轼说过:“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东坡心中没有隔夜仇,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矛盾对事不对人,他认为,每个人都是君子,都是一个个有趣不是个性的灵魂,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候对方的观点与自己不一致,却并不代表对方就是一个奸臣乱贼。苏东坡的所有矛盾都是其君子气节的体现,是他高尚人格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