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的婆婆对A非常好,A也把婆婆当做自己的第二个娘亲。两好搁一好,婆媳俩和睦相处,让三方都受益颇多:没了亲娘时刻抱怨的A的丈夫能无后顾之忧的怕(怕即是疼)A,这样促使夫妻俩关系好,婆婆自然也悠然自得;没有了婆婆的难伺候,A自然也过得舒心。当然受益最多的还是A的丈夫。在此不再细数为什么受益最多的是丈夫以及婆媳相处技巧,想详细了解的可以QQ我。
前几天,当A现年77岁的婆婆说牙疼后,A便带着婆婆,A的丈夫开着车到A同学家开的牙科去瞧病。因要路过A的娘家,精通事理的婆婆就在路上支开了A,让A的丈夫买了两箱奶,带上A公公钓上来的鱼、虾一并拿着准备去顺便看望一下自己的亲家。
A回到车上知晓后,心里不想让婆婆看不起自己娘家(农村人没等同价格的东西回送给婆婆),也想着自己工作离家远以后还少不了婆婆对自己孩子的照看,再加上婆婆对娃儿真心不错,就想着婆婆单爱喝玉米糊糊,何不让自己娘家妈给准备点玉米面?
那料娘家妈说自己家玉米面不多了,没法给她婆婆。而且现在不是玉米面生产季节,想去买都没地方买。家里现有的几斤面也是从斜对门一个娘娘家买的。
A很委屈,怎么也想不通一向明事理的母亲难道现在已经老的不舍得把一些不值钱的东西送给别人了么?我了解到了双方的委屈,知道了症结所在,就安慰A并帮她实现了她的想法。另一方面我想起了一句话:或许在送东西给别人这个问题上,世间也只有老人和孩子懂自己内心,能做到顺应自己的内心去为事、去生活。并且在感知自己的东西不能满足自己需求时,他们会拒绝把这些东西送给别人。(在此,我要捎带着发表一些育儿的看法:有些家长总是教育孩子要孔融让梨,不分青红皂白的强制我们的孩子把自己本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的玩具和拿出来和别人共享。否则就冠以小气,没有大家子气的帽子。不仅如此,还宣扬这就是中国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美德,并拿这作为强制和别人共享东西的借口。那么,这些家长,你们有没有考虑到孩子内心的感受?他们不愿意共享玩具背后的缘由又是?他们是真的小气还是本来孩子拥有的就不多?)
心理学里有句话: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果你内心充盈的爱不够多,你不会把自己的爱给别人;如果给了,那也是给的心里不痛快,或者不是自己的真实本意,也或者是因为内心有所企图。换句话说就是只有自己内心的爱足够多了,才具有爱别人的能力,也才会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付出自己的爱!
世界上做父母的人是伟大的,对于自己的孩子,即便他们自己拥有的东西再少,也会心甘情愿的把这些东西让给孩子们(这也就是有些时候父母会说自己喜欢吃鱼头,把鱼身上的肉让给孩子吃;父母说自己不喜欢吃某种稀有食物,把这种食物让给孩子们吃。果真是他们喜欢吃鱼头吗?果真是他们吃过太多的稀有食物而真的不喜欢吗?)但对别人就不同了,当他们给别人东西时,他们心中的那杆秤会去衡量,会去比对,自己的付出意味着什么。所以亲情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也所以在亲戚朋友之间,有些事我们不能用钱多钱少去衡量一桩“交易”值不值得去做,就像你要用200元去换一个快要饿死的乞丐手中的馒头,他说什么都不会给你,除非旁边就是个包子店或者饭店。
人在世上混的久了,很容易就把什么都商品化了。A以为牛奶和鱼虾的价格远远超过几碗玉米面的价格,或者说几碗玉米面可以得到比起本身价值要高得多的超值效果,娘亲为何不送?或者说娘亲真的是老了,在她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商品的价值,只有活的舒心不舒心的感觉了。其实,若这几碗玉米面是A自己要的时候,A的娘亲自会是另一种做法。因为有些东西真的不是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