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过后全国各地温差增大,天津河北等地已经飘雪了。安徽浙江等地的冷空气也跃跃欲试,断崖式降温即将开始,天气的冷热不定,给孩子正确增减衣物也成了家长的头等大事。
国庆带着孩子回老家看望孩子爷爷奶奶,早晨温度有点低,大概15°左右。爷爷奶奶给小宝穿了个棉裤棉袄,完事之后用棉被裹成一个“大粽子”,穿衣风格从夏天直接过渡到冬天,热得小宝的鼻子直冒汗。看到此情此景,忽然想起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奶奶觉得你很冷”。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都比较忙,平时都是爷爷奶奶在帮忙带孩子。每逢变天,天气稍微有点冷,奶奶就觉得如临大敌,防冷就像防禽流感。
一岁以内的小宝宝,他们不会说话,不懂反抗大人,每逢秋冬,都被爷爷奶奶裹成一个“大粽子”。
大一点的小宝宝即使自己说了不冷,可是他们不相信,觉得你在撒谎。不停给孩子加衣服,嘴里还说着:“摸着你的手那么凉,穿厚点,别冻着了”。
那么小孩子到了冬季真的那么怕冷吗?为什么秋冬换季的时候医院里的儿科门诊爆满?
很多爷爷奶奶通过触摸孩子的手脚来判断冷热
小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完善,肢体的温度随着外界的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爷爷奶奶用这个来判断孩子的冷热,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秋冬时节,大部分孩子生病都是“捂太狠了”,医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婴儿闷热综合征”或者“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
那么什么是婴儿闷热综合征呢?
因为婴儿呼吸系统不完善,体温调节能力比较差,无力挣脱过热或缺氧的环境,过度保暖捂闷过久会引起婴儿缺氧、过热、脱水、甚至呼吸衰竭。
那么婴儿闷热综合征有哪些危害呢?
症状比较轻的可能会出现湿疹痱子脓疱疹等,严重者可能导致便干,发热、感冒、咳嗽等症状。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经常穿的很厚的孩子,容易生病,反而那些穿的比较单薄衣衫的孩子相对来说少生病。所以秋冬时节,切记防寒过度。
那么如何正确判断孩子的冷热呢?
对于婴儿来说,一般要触摸颈部和背部,若是颈部温度正常,一般在26°和27°,同时背部也没有出汗和发凉的情况,这个时候温度正好,不需要添加衣物也不需要减少衣物。
如果后颈和背部出现汗液,说明此时孩子觉得热,要减少衣物,尽量让贴身衣物保持干燥,才能避免着凉。
稍大一点的孩子,都会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你首先咨询一下他是不是觉得冷,若他感觉冷,家长再酌情添加衣物,不要忽视孩子的想法。
现实生活中,家长否认孩子感觉的事儿还真不少。
例如孩子说热,要脱衣服,家长说一定不能脱,太冷了,孩子说吃饱了,爷爷奶奶说再吃一点……
生活中,爷爷奶奶一般根据自己对温度的感知来给孩子添加衣物,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喜欢运动,所以对温度的感知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孩子小孩子经常运动,容易出汗,就不会觉得冷。带孩子的过程中,老人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根据孩子的想法来判断冷热,切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那么秋冬衣服怎么穿比较好
①要适量穿衣,并提倡少穿一件
秋冬时节,给孩子穿衣,不能多穿,建议少穿一件,中国有句老话叫“春捂秋冻”,在秋天让孩子多冻一下,能提高孩子的抗寒能力。
②衣服尽量要选用棉质的,不宜选用化纤类
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宝妈在给宝宝选择衣物时,一般贴身衣服要选用棉质的,这样能够保护宝宝的皮肤。
有些宝妈为了衣服易清洗,选择化纤类衣物。化纤类衣物易产生静电,会让宝宝有疼痛感。衣服的透气性,吸水性较差,汗液附着在皮肤上不易蒸发不仅会让宝宝着凉,还有可能会导致湿疹。
③出门要带衣,随时添加衣物
秋冬时节,早中晚温差较大,有可能中午25°,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就是15°,冷的时候记得随时给宝宝添加衣物。这样能够有效避免感冒发热。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娇弱,如果家长平时对宝宝进行耐寒训练,增加抵抗力,宝宝患感冒发烧的几率就会降得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