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极致的海拔造就极致的风景:雄浑、壮阔、古朴、本真,四野苍茫,仿佛亘古不变……。
阿里是远方的远方,诗中的诗。
《阿里之途》六首是萱哥西行阿里的路途见闻。与其他同类题材的诗作相比,萱哥笔下的阿里,风景里多了生气,词语间多了活泼,表现出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萱哥写诗擅长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技巧娴熟,这个特点也体现在组诗中。比如:“云朵捧出一个又一个海子/仿佛已不是今世的颜色”(《初入阿里》),一个“捧”子让云朵有了人的情感,用“仿佛已不是今世的颜色”的比喻生动表现了海子幽静与深邃的蓝;又如,“山岩的孤独/静得像那一片喜马拉雅/早期的雪”(《初入阿里》),赋予千年独立一隅的山岩丰富的内心,“静得像那一片喜马拉雅/早期的雪”刻写出了山的寂静与荒僻。
萱哥写诗讲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摹写能力。她写景物很多时候不是直接突现,而是借助它物,曲笔表现,比如她写云朵,是在飞鸟的羽翅间,“鸟儿的翅膀里/不断飞出吉祥云朵” (《里孜的清晨》);她写雪山,是透过草尖的露珠,“草尖上停泊雪山的倒影”(《里孜的清晨》),这样的写法生动而美好,新鲜而独特。
与萱歌以往的诗内容含蓄,意象隐晦有所不同,《阿里之途》六首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情感质朴,语意清晰,意象鲜明,语言自然流畅,给人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当然,《阿里之途》在个别语句的锤炼上还略显不足,比如“浩瀚无边的厚重”(《暗夜光芒》)一句,使用就不当,需要诗人再做斟酌。
附: 西藏.阿里之途
里孜的清晨
鸟儿的翅膀里
飞出吉祥的云朵
草尖上停泊的雪山倒影
刺破尘埃
阳光的金线刻成了无穷的雪
羊群与牦牛头枕着又一首
喜马拉雅醒来的歌
……
路之幻
当我的车前行时
误把蓝天当海子
而白云走近我的当儿
雪山又横空降临
山的那边阳光晴好
忽明忽暗
一会儿走,一会儿停
寒风不再拥挤
草滩上的花全开好了
下一个春天正在向着这里
照耀
……
初入阿里
云朵捧出一个又一个海子
仿佛已不是今世的颜色
马匹沿着古人的草甸栖息
一天又一天追赶着
山岩的孤独
静得像喜马拉雅
早期的雪
……
岗仁波齐
信仰的时间
随着风旋转,随着祥云流盼
那一点云端中的白
早已住进神明的辽阔
路有多远,情就有多诚
千年万年
拂不去尘埃尽头的蔚蓝
来世的遥远
……
革吉印象
静卧在象雄的路上
万年的足印,远古的云
风雪作盾,格萨尔含笑荒芜
古代的太阳落下热泪
狮泉河的草滩捧出羊群的迟疑
山在增高,风也在增高
月色悄无声息
五彩的山岩咬碎洪荒的悲戚
……
暗夜光芒
这时刻
刺破云层的同时刺破星光
穿过古老,卸下引力的疼痛
回到伸手不见五指的苍穹
听陨石的故事,触格萨尔的睡梦
木星上来了
土星还没下沉
寒冷一动不动
浩瀚无边的厚重里
年轮飘过属于你我的那一颗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