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二十多年,没想到在当了母亲以后,和身边人的矛盾倒多了起来。
读高中的时候,家对我来说渐渐成了驿站,一周回去一趟。大学时候,就一个月回一次,工作后依然如此。跟父母不再朝夕相对,这样的距离倒也让我们避开了不少成长期间的冲突。结婚后,我和老公在福州上班,一周回一次婆家和娘家,和长辈们相处的时间也少,所以看到的都是彼此种种的好,真的应了那句“距离产生美”。生完孩子后,就和公公婆婆住到了一起。我突然意识到60后的公婆和90后的我,其实在育儿观念上有着很大的差异。
先来说说养育方式。婆婆说我老公刚出生没多久就给喂了米糊,而且自己家里磨的,营养高,孩子长得快。而我,在生完磊哥后,没有及时更新母乳知识,以为等着就会有奶来。就这样,我被认定没奶。婆婆想给宝宝➕米糊,我不同意。好在之前买了奶粉,我告诉公婆奶粉很贵,不吃完就浪费了。公婆怕浪费钱,也就没有再提吃米糊的事情。后来,我➕了一些母乳群,渐渐地,磊哥转为纯母乳喂养。
初为人母,我确实有点焦虑,怕带不好宝宝。月子里,凡是有亲戚来看我的,都要强行给我灌输一些育儿经。刚开始还能接受,久了就烦得受不了。因为他们看不到我做得好的部分,只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这不对,那不对。这让原本有点焦虑的我,变的更加焦虑。于是我上网买了一堆的育儿书籍,一有空,就自己啃知识。慢慢地,我变的听不进身边任何人的建议。心里想着:你们什么都不懂,就因为曾经带过孩子,就用过去的经验来绑架我,我才不听呢。
7月份,我给磊哥穿短袖,吹空调。公公总是趁我上厕所,偷偷溜进来,把空调关掉。我气的不行,直接把门反锁。公公不敢再进来。
磊哥3个月的时候,婆婆要给他把尿,还一直劝我接受她用纱布做的尿布。她认为我不肯给孩子把尿,是因为自己想偷懒。我直接丢了一句:给孩子把尿是会肛裂的,到时候你们负责吗?婆婆不再讲话。
但新的分歧又不断出现。衣服应该穿多少。
其实小孩子的体温比成年人高一些,只要跟着成人穿就好。可是婆婆认为这样会着凉,在夏天硬是要穿两件外➕一床包被。我真的真的不能接受,我感觉很崩溃。
老公一周回来一次,有时候我想要抱怨,他也没有心思听。
那时候,我感觉全世界的人都不理解我,我好想带着磊哥离家出走。我看到的都是世界的“不怀好意”,我厌倦了这样的日子。
在那时,我看不到婆婆为了照顾我和磊哥,睡沙发整整四个月。
我看不到公公为了让我有时间学更多的知识,每天一下班就回来带磊哥。
我看不到我老公为了给我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天天加班到凌晨。
我看不到所有人的付出,我的眼里只有我自己。
我开始疯狂,开始极端的焦虑。
只要磊哥睡觉,谁都不能发出声响。
不能在我面前提别人家的孩子,以及邻居又说了什么。
否则我就甩门而出亦或是回娘家。
其实那时候的我:只是需要有人能抱抱我,告诉我,第一次当妈妈,你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不要担心,慢慢来。可是没有人。
家人为了让我不再闹,就接受了我的“控制”,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你所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书上说。“怎么可能,明明我看到的都是事实啊!”
我和爱失联了,我以为我的爱之杯没水了。
于是,我尝试着换一个角度去看。
我看到了我每天吃新鲜的饭菜,婆婆吃的都是隔夜饭。
我看到了婆婆给磊哥读绘本,一字一句卖力表演。
我看到了磊哥厌食,婆婆尝试着做各种的辅食。
我看到了爱,我的心被包围着。
哦,原来我是这么幸福的。
我尝试着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婆婆促膝长谈。我试着认同婆婆的感受,我看到了婆婆的不容易。
我和婆婆生在不同的年代,中间相差近三十年的时间距离,不同的教育程度,时代给我们的不同际遇,使我和婆婆的育儿观也许无法有重合的一天。但无论分歧多大,我应该允许彼此保留彼此的观念,并寄希望于时间的慢慢磨合。我应该认同婆婆的付出,感恩他在爱我老公的同时,也抽出一部分爱给我。
噢,原来我还可以看得到,还能感受到。
我庆幸自己还有觉醒的能力,我感谢两天正面管教的培训,给了我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