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初中就学习《论语》,那时候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原句,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记住意思能够应对考试即可,从没有思考过到底是什么。
现在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仍然不知道自己有何不惑。于是就查询一番:
“四十不惑”的字面意思是:一个人活到40岁的年龄,就活得比较通透,对万事万物就不再感到迷惑了。
为什么不感到迷惑呢?是因为人走过40个春秋,随着阅历的增加,经验的丰富,见识的长进,思想的成熟,内心的淡然,对许多事情能看得开、想得通,会把心中的意气、怨气和傲气统统收回,坦然地面对一切,脚踏实地地去做任何事情,对事情的结果也不是太过在乎,在乎的是一种做事的心态和心境,所以,心中的迷惑就少了。
也许不惑有三吧!
一,也许让自己明白了这辈子着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心态变得豁达一点,自我反省能力变得强一点,对自己不再困惑,也不再事事与自己较真儿了吧?
二,也许让自己拥有了不比往日的大一点的心胸,明白了“存在即合理”的情理,对别人不再困惑,也学会了不再计较那么多了,让自己学会了宽容。
一个人能够认清自己就已经足够了。不因每天跟别人打交道时产生困惑而烦恼,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三,也许让自己拥有了审视万物的眼光,能对万事万物透过表象看本质,对世界不再困惑。
一个人若是能够真正地认清自我,做到宽容他人,看清这个世界,对人间百态不再困惑。
也许这就是“四十不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