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是一本很有趣的书,通过这扇窗,我们能够找到人的过去和未来,找到把握当下的力量。看到第一章,讲到社会–认知理论、讲到外部刺激对人的行为调整。外不刺激有替代、正向刺激、榜样作用、行为矫正等方式和手段。华生大胆放言,给他一大批健康婴儿,他会把他们培养成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这就说明他对他研发的环境刺激模式有足够的信心。
对于外部刺激的方式方法,我们通常知道甚至使用过,而非环境刺激,则不太清楚它的形态、特点和发展规律。在此,我想深入了解内部刺激的形态和原理,以及在实例中的运用。
什么是内在驱动力?内驱力受什么滋养?它的内在发展轨迹如何?因什么而改变?内驱力是一种向好的力量还是另有形态?孩子是如何利用自身和内驱力的互存关系发展的?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当怎样保护和滋养孩子的良性内驱力?在良性内驱力减少时,我们如何干预和引导?
这就是我看到本章节后想到的问题,希望跟大家讨论,获得最终的解答和一些操作方法。而对于内驱力,我对我的认知基础层面进行一些描述。
每个人都是天生就有内在驱动力的,至少在某些事情上。家长能做的,无非是尽量选择教育理念和方法都对路的学校,不要扼杀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鼓励和启发他们的探索,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内在动力。
总之,用养树的方法去养树,给它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展,最后就能得到一棵健壮的树。
我亲眼看到一位老人给孙子喂饭喂到8岁。我觉得这种控制欲,会摧毁内驱力——连吃饭这么本能、最有内驱力的事儿都不能亲自办,那别的事儿还用说吗?
前一段时间,有一位大学同学私信我,说她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在考虑移民。她本身的专业是澳洲所欢迎的,所以想辞职后赴澳深造,她也认为,自己和小家庭有走出这一步的能力,但苦恼的是父母坚决反对,各种压力阻拦加冷嘲热讽,所以现在纠结于坚持还是放弃。
我只问她:“你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为什么重大的人生决定还要听父母的?”
她说:“话虽如此,但可能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恐惧,所以需要父母的支持吧。”
让孩子说出自己的声音
做了母亲之后,我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成长。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我也得经常提醒自己,忍住了,不要事事插手、插嘴,要给他们机会,感受内驱力的存在,然后经历苦思、策划、实施、失败、再尝试、直至成功(也许并没有)的过程。
这比做“对”一件事要重要得多。
因为在一件件反复练习的小事当中,他们能不断确认行动的结果、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慢慢聚积起内心的力量,最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然后勇敢地去追求他们的人生目标——没错,是他们的人生,不是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