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教师报》举办的“学习共同体的秘密系列”讲座已经举办了两期,昨天,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们共同聆听并探讨了潘品瑛老师主讲的第二期讲座《和学生一起做研究》,我对“学习共同体”有了以下认知。
首先,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潘老师多次提到的“复盘学习”。潘老师分享了他给小学生讲《福楼拜的星期天》的“失败”教学案例。由于孩子们知道这是一篇初中课文,从心里开始惧怕自己读不懂、讲错话,而导致课堂一度沉闷的无法进行,潘老师无可奈何地停下教学进度,带领学生分析为什么这节课很失败。慢慢地,学生们敞开心扉交流发言,大家找到了原因,还对学习共同体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这个事例中,我认为学习共同体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其中有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有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思考。它更注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处于持续学习的状态,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从而敞开心扉、敢于发言,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建立在集中注意力学会“倾听”上的,所以也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其次,学习共同体和传统课堂做了对比,优越性在于参与思考的人更多,思维更活跃。传统课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主要是老师把观点讲给学生听,所有学生一节课只接收“老师的某一种观点”,自我思考、同伴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
最后,讲座提出学习共同体没有固定的课堂模式的观点,它还在成长,还在摸索,还需要“本土化”。我认为,无论我们给教学方法起多少种名字,我们教学变革都在力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无定法,能碰撞出更多思维火花的课堂就越贴近学习共同体,就如同潘老师讲的,它的关键也在于“看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