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间的教育思索
身为一名教师,日常工作中常目睹形形色色的家庭教育场景。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娇惯,致使孩子任性妄为,不想上学就随意不去,作息也毫无规律。每当这时,我内心总会涌起批判的情绪,在心里默默感叹:这样的教育方式,如何能培养出自律、积极向上的孩子?
然而,生活就像一场充满意外的戏剧,角色的转换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当我以母亲的身份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才真切体会到其中的复杂与艰难。
女儿开学那天,一切都准备就绪。行李早已收拾妥当,车辆也已安排好,就等按时出发。可就在临上车前一个小时,女儿突然大哭起来,抽泣着说:“妈妈,我今天不想走,想在家再待两天。”那一刻,我的内心瞬间被纠结填满。作为老师,我深知纵容孩子这种突发的任性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这或许会让孩子养成遇到困难就逃避的习惯,也可能破坏她刚建立起来的上学节奏。但作为母亲,看着女儿满是泪水的小脸,听着她带着哭腔的请求,我的心一下子就软了。
我想起自己在课堂上面对那些因为娇惯而缺乏自律的孩子时的无奈与焦急,本以为自己身为教育工作者,定能在面对自己孩子的问题时理智且坚定。可当真正的考验来临,我才发现,亲情的纽带让我无法像对待学生那样,简单直接地去处理问题。
最终,我还是妥协了,同意让孩子在家再待两天。做出这个决定的那一刻,我心里满是忐忑,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我不禁思考,如果当时狠下心来,让孩子哭着上车,孩子到了学校后,或许会因为情绪低落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而我在家也会满心担忧,无法安心。让孩子在家多待两天,虽然可能会打乱一点上学的计划,但至少她能高高兴兴地出发,也能更开心地学习,我也能心安一些。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都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选择。每一个决定都需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平衡,每一次妥协与坚持都饱含着对孩子深深的爱。身为老师,我站在教育的宏观角度,期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而作为母亲,我更关注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心感受。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面临各种难题和抉择。但无论我们扮演何种角色,都应始终怀揣着爱与责任,用心去感受孩子的需求,用智慧去引导他们成长。因为,孩子的成长,从来都不是简单的是非对错,而是充满了无数个需要我们用心去权衡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