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相处,看的是态度;解决问题,用的是理智。在《欢乐颂》中曲筱绡听到安迪说这些话时,她知道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可是小曲却担心自己的理智会遭到赵启明的看不起。
这段话给我印象深刻,因为我感到很多人考虑问题是用感受代替理智,就像是被一匹野马带着走,路走对了,就认为是理智的选择;如果走错了,就悔不当初。
理智,可以用感性和理性到达,用感性去感知,用理性去判断和选择。但是,感性我们都能感受到,而理性却很难去运用和感知。很多时候,我们是跟着感觉走的,就像是被一匹野马拉着走,路走对了是运气;走错了就悔不当初,却不自知。
理智,不是天生的,是个人后天习得的,是通往智慧的途径。所以,需要建立“防火墙”,需要建立基本的原则和底线。
人与人关系最基本原则——界限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界限,随时明确自己的界限,我的就是我的,别人不许干涉;别人的就是别人的,我也不去干涉。
对自己与他人相处而言,这样去划分界限,似乎自己很冷血,有些不被接纳,但一定会被人尊重。而且,与界限感强的人交往,一般都不会太累,因为会知道界限在哪里。
《欢乐颂》安迪就是界限感超强的人,记得邱莹莹与应勤被人打的时候,关关问安迪如果劝邱莹莹她不听怎么办,安迪说不管,安迪认为大家都是成年人,有独自承担后果的能力。
界限感的表达,就是我尊重的是你的人格,不管你做什么样的事情、做什么样的决定,我都会表示尊重和理解。如果被问及意见,也只会表达自己的看法,但绝不去干涉你自己做决定的权力。
反之,面对别人对自己的干涉,也就是越界,即使是善意、好意,也必须及时制止,亮明态度,决不能姑息迁就,否则,对方绝对会一而再、再而三越界,令自己痛苦不堪。你的善良,也只会被当成软弱可欺。
建立界限,必须坚决;而懂拒绝、会拒绝,才是应该考虑的。否则,是无法抵御这些温柔而又强迫话:“我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啊”,“我对你这么好,你怎么就是不领情呢?”……
与人相处,控制好边界,懂得拒绝,不是得罪人,而是自我心理有力量的表现;如果有人因此被得罪,那就随他去吧!
自我要求最基本原则——懂自律
我所说的自律,不知那种把自己每天安排地很满,想得强迫症一样工作或学习。之所以加了一个“懂”字,就是要真正明白什么是自律。
我讲的自律,是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要真正做到,真的很难。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不是不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而是,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然后去做了自己也不知道该不该做的事情去了!
比如,有人知道该去学习了,结果在书桌前玩儿了两个小时手机,过后问他刚才干嘛了,回答说:“学习了”。
自律的人最自由。记得看过一个最恰当比喻,自律与自由就像线与风筝,风筝在线的牵挂下自由放飞。
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向往自由。但我们往往想要的太多,付出的太少,不想约束自己,却想得到太快、太多的结果。
成长的唯一途径——会反省
之所以加个会字,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假反省”,比如遇到做错事的时候,千般悔恨、万般懊恼,然而,哭过、笑过之后,就以为自己错,轻而易举原谅了自己,然后,该干嘛干嘛去了。下次,再碰到类似情况,照样义无反顾滴往坑里跳。看看那些反复做错题的学生就知道了,仅仅把错题改过来,也不分析原因,也不做题强化,怎么能保证下次一定不再错。
我们看问题必须看结果,如果用考试做比喻的话,那么考高分才是资本,努力从来不是。
真正的反省,反省的至少应该是价值观和方法论,而且必须用实践去证明。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在对的方法也没什么好的效果;有好的价值观,却没有采用有效的方法,那也只是刻舟求剑,自以为不错而已。
会反省,必须超脱出自我,那样才能够站在高处用审视的眼光看自己的问题,否则,很难破除自身局限。
写到这里,仔细想想,做一个理智的人真的很难,真要是把自己的理性用对“界限、自律和反省”去衡量一下,真的没剩下多少,我感觉自己只剩下了一丝丝、一丢丢。但这并不阻碍我们对理智的向往和追寻,就像站在山上,站在不同高度看到的风景是完全不一样的。